“墨香胜过馒头香!”
“天一亮,我就摸黑起床支起锅蒸馒头,然后骑着三轮车去集市上卖。卖完馒头,我也不急着回家,瞒着老婆把卖馒头的钱拿到文具店去换了几张宣纸和几瓶墨水。哇,墨水的味道比馒头的味道还要好闻!”
75岁的黄昌宗回忆起过去“荒诞”的人生,欣喜若狂。他是河南省永城市回村人,从小就练习书法。在这个豫东平原尽头的村子里,像他一样,把书法融入生活的村民还有1000多人。
这个被誉为“豫东书法村”的小村子,先后培养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7人、河南省农民书法家协会会员18人、商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26人。
村里崇尚书法的传统已有近百年历史。1919年出生的郑孝志是徽村书法艺术的奠基人,他擅长隶书、楷书,其所著《汉高祖刘邦斩蛇碑》、《彭雪枫将军碑》、《陆羽亭烈士碑》等石刻作品脍炙人口。不仅如此,出生于龙木的郑孝志还将书法带回村里,培养了包括黄昌宗、杜其文在内的一大批农民弟子。
经过百年的历史积淀,徽村书法如今已深入当地人的骨子里,体现在村落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徽村,笔砚纸砚就和锄头筛子一样常见。徽村的孩子刚学会说话,就能拿起毛笔写出两个大字。长期以来,徽村女孩子出嫁,最看重书画。孩子要结婚,书法好的徽村人往往比公婆更早知道,“因为孩子妈妈早早就要开始准备向村里长辈要字画了。”
徽村镇所有中小学都开设了书法班,镇政府免费为孩子们提供纸张和墨水,村里优秀的书法家为他们授课。一年一度的书法比赛和书法展,已经成为徽村人比春节更重要的节日。书法培训班、书画画廊等与书法相关的产业在城里蓬勃发展。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民间传统,让书法在徽村扎下了根。虽然几经战乱,但墨香依旧。
近年来,惠村村民在书法创作上大放异彩,有的经营书画生意,有的开办培训班,一大批优秀作品和培训服务进入市场,带动了书法产业蓬勃发展。
永城市委书记吴孟铎说,书法村如今已成为永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也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继建成书法推广中心后,该市还在筹建珲村书法文化产业园,包括农民书法主题公园、书法碑廊、名家作品展厅等,真正把珲村书法从“艺术化”转化为“产业化”。(记者刘先琴 通讯员肖何)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