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陵园是谁修建的?为何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
1911年,辛亥革命之年,武昌起义之前,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四月的黄花岗起义,二是夏天的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之前的所有起义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黄花岗起义是最后一次失败。不幸的是,起义失败了,受伤、被捕、被杀的革命者不下200人。烈士的遗骸散落在双门第山路和大街小巷。清政府下令逮捕剩余的革命者,凡是去收尸的都以帮凶罪名起诉。同盟会会员潘大为不忍心看到烈士的遗骸被日晒雨淋,便冒着生命危险以记者的身份联系广州各义堂、医院,并派人与清政府交涉,最终让私人义堂收尸安葬。
潘大为(1881年1月15日—1929年8月27日)
潘大为(1881年1月15日—1929年8月27日),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出生于军官家庭,自幼喜爱绘画。1905年8月,潘大为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创办的中华同盟会。历尽艰辛,潘大为“典房置地”,在东门外沙河路旁找到一块名为“红花岗”的荒地,安葬烈士遗骸。
血与黄花纪念碑
经过仔细搜寻,共收拾到72具烈士遗体。由于尸骨有的已腐烂发臭,有的已生蛆,所以暂时移到省顾问委员会前的空地上,堆成几十堆。第二天天还没亮,他来到存放遗体的空地上,看到烈士的遗体大多已腐烂发臭。下葬前,大伟对遗体逐一检查,用铁链连在一起的,就让人把铁链去掉;断肢的,要亲自检查断端与遗体断端是否吻合,确保没有误连,完整地埋葬。随后,72名战友的棺材被护送到安葬地。在蒙蒙细雨中,在四个横向方向挖出深壕,每个横向方向挖18个坑,共72个坑。 埋葬完每一口棺材后,他都会抚摸着棺材轻声说:“安息吧,你的遗愿很快就会实现。”下葬之后,已是夜深了。
七十二烈士陵园
潘大为思来想去,便把安葬地的名字“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取“绿血黄花纪念烈士”之意。接着,他根据眼前墓地实景,画了一幅《黄花岗党员纪念碑》,并在画上写道:“七十二坟秋草满地,无人祭拜汉将。”这幅画发表在1911年《平民画报》第11期上。同时,他还撰写了《顾问委员会前新鬼录·黄花岗党员纪念碑》,作为对这幅画的说明,刊印出版。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拨款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举行了第一次七十二烈士追悼大会,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典礼并撰写纪念文字。1918年,潘大维亲自主持修缮扩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历时三年竣工。
1929年,潘大为在广州病逝,众多知名人士和社会团体送来花圈或挽联表示哀悼,南京国民政府国务院也下令褒扬潘大为。他去世前留下遗嘱,希望与黄花岗七十二英烈合葬。
潘达维墓
历史的事情有时候真的很难解释,当时广东革命纪念协会拒绝把潘大伟的遗体安葬在黄花岗,理由是“黄花岗在界内,禁止埋葬,没有总司令的命令,很难做到”。
直到1951年8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才将潘大为的遗体重新安葬在黄花岗。潘大为的遗愿终于得以实现。那时,黄花岗烈士们已经牺牲了40年。40年后,潘大为的英魂进入黄花岗与烈士们相聚,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