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年前,穆罕默德第十六世孙普哈丁来到扬州传教,死后葬于古运河旁。
扬州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也是中国唯一与京杭大运河同龄的城市。 武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点。 隋炀帝大规模修建大运河,以扬州为中心。 到了唐代,大运河航运开始繁荣,扬州成为世界各地商贾云集的宝地。 康熙、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经过扬州,并多次下榻扬州。
大运河扬州段是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 扬州古运河水质清澈,穿城而过。 沿海古迹众多,风土人情独特有趣。
古代,运河将扬州与世界联系起来,不仅吸引了中国商人,也吸引了外国人。 元唐时期,一批批来华求法的日本僧侣登陆扬州。 波斯、大食等古代国家来华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在扬州随处可见。
位于扬州市解放桥南侧、古运河东岸的土堆上,有一座著名的穆斯林墓地,名叫普哈汀墓地。 这里依山傍水,古木参天。 南宋古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展现出浓郁的阿拉伯文化。
普哈廷墓地,俗称巴巴耀(巴巴是对有德行的穆斯林的尊称),又名“回回堂”。 占地25英亩,由古清真寺、古墓地、古典花园三部分组成。 始建于公元13世纪的南宋时期,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建筑。 明永乐皇帝视该墓地为国宝,下旨予以保护。 清政府还修建了许多墓亭。 亭壁上还嵌有光绪三十四年整修陵园时所建的《圣贤史记简碑》。 碑文以汉字书写,描述了普哈廷在我国的角色。 传教士情况。
据说普哈丁是穆罕默德的第16世孙。 700多年前,传教士从遥远的阿拉伯世界来到中国。 他主持修建的广州怀圣寺、泉州圣佑寺、杭州凤凰寺、扬州仙和寺并称为中国东南沿海四大古刹。 让伊斯兰教在中国生根发芽。 去世后葬于扬州普哈顶花园。
普哈丁为何选择扬州作为最后的安息地,史料中并无记载。 传说:他在传教途中,预言自己将死,于是乘船到扬州,并携带一封致扬州刺史的信。 信中请求县令将他葬在运河东岸的一个土堆上。
该墓地最初是专门为埋葬普哈丁而建的,穆斯林尊其为先贤之墓。 后来,其他来传教、经商、为官的阿拉伯人,以及明清以来的一些中国阿訇和虔诚的穆斯林,死后也都安葬于此,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普哈廷墓地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 来自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大批穆斯林自发组织参观先贤墓; 甚至中东国家的伊斯兰教人士也前来参拜圣贤。
墓地坐北朝西,紧邻古运河,依山而建,表明不忘西域故土。 寺庙内的礼拜殿内有拱形神龛和由阿拉伯文《古兰经》组成的图案,营造出浓厚的伊斯兰宗教氛围。
这是一尊精美的普哈丁雕像。 相传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普哈廷来扬州传教。 德祜元年(公元1275年)7月20日,在从天津南下的船上病逝。 按照他的指示,葬于扬州城东古运河旁的高港。
整个墓园建筑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墓地,里面有普哈丁的坟墓和其他阿拉伯人的墓碑; 第二部分是清真寺,是信徒礼拜的场所; 第三部分是东郊公园。 此外,墓地还保存着一些中国元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墓碑。
普哈丁墓亭。 陵墓按伊斯兰风格建造。 门侧嵌有一块石匾,上书:“丁浩丁墓,为西域得道先贤所修”。 (布浩丁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译法)普哈廷墓位于陵墓中央的地下。 有五层长方形叠层青石墓塔。 每层石头上都雕有牡丹、缠草、如意形图案。 。
塔的第三层石碑上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的章节。
普哈廷墓东南侧有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病逝于我国的西域圣人萨甘达之墓; 西南侧有明代死在我国的西域先贤马哈茂德、占马鲁丁的墓。 亭。
墓区西侧庭院和南门亭南侧庭院是明清以来中国伊斯兰教阿訇和虔诚穆斯林的陵墓,共29座墓葬。
他们为能靠近祖先的坟墓而感到自豪,并竞相安葬于此。
古代,扬州居住着许多外国人,其中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居多。 1924年,扬州出土了一座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雕刻的墓碑。 铭文包含《古兰经》的章节以及死者的身份、姓名和死亡日期。 其中有在元朝为官的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传教士以及居住在扬州的波斯妇女。 活跃在扬州的欧洲人也不少。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马可·波罗。 他在游记中写下了很多关于扬州的事,使扬州在600多年前就名扬天下。
普哈亭公墓内有清代爱国回族将领、民族英雄左宝贵墓。 左国贵出身于军队,晋升为上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他奉命率部援朝平壤,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国壮烈牺牲。 他今年 57 岁。 光绪皇帝下令为他修建陵墓。
这是陵园内昭雍将军的墓。 《民国江都县志详述》记载:昭勇将军名辛,穆斯林吉木赤之孙,官任军骑尉。 因射术好,被赐姓张。 丁氏墓后。
月王阁仍是清真寺中常见的楼阁式高层建筑。 虽是“赏月处”,但地点和形式各有不同。 穆斯林在宗教历八月或九月的最后一天黄昏时观察新月,以确定斋月开始和结束的确切日期。 ——据说,这就是赏月阁的功能。
普哈廷墓园里,除了先贤墓之外,特别让人称道的就是树龄700多年的古银杏树。 这棵树虽然不是扬州最古老的树,但其2米的“胸径”足以在众多树中脱颖而出。 虽然遭受过雷击,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但它依然古老而苍劲,枝干挂满枝头,像卫兵一样站在那里,与先贤们一起静静地注视着扬州古城的日新月异。西域地区。
普哈廷墓园入口大厅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道源西土”。 匾额全文为:“光绪三十二年六月,道元西土进士。梁景礼,皖南镇右营表友营侍卫府五店,原掌管。” ”。
普哈丁公墓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每年都有大批穆斯林自发组织扫墓; 来自海湾五国、巴基斯坦、巴勒斯坦、约旦、也门、阿富汗、毛里塔尼亚、孟加拉国、日本、美国等国的伊斯兰人士和国际代表朋友经常前来瞻仰先贤。
普哈廷公墓被穆斯林尊为他们祖先的坟墓。 墓地的大门在京杭大运河边上,但平时不开放。 目前开放的是位于解放桥南侧的现代风格的普哈廷公墓新大门。
站在解放桥上,望着河岸上的普哈丁花园,我想起了唐宋时期中西亚各族商人、传教士云集于此的情景。 他们身穿长袍,头戴流苏,在这座东方古城经商、定居、传教,让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流。 就像你脚下的京杭大运河一样,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流淌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