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祭祀文化与祠堂文化
时髦的人和时髦的事
虽然潮汕地区早在秦朝就已经建制并纳入国家版图和管理,但当时的揭阳县属于南粤王国的范围,地域文化等都属于古南粤。广东王国. 当时,原来的居民很少,土地资源基本没有开发。 整个潮汕地区是一片荒凉之地,寸草不生,瘴气弥漫。 被中原统治者视为南蛮之地、未开发之地。
宋代时期,还流传着杨家将后裔杨文广率部在潮汕“平敌”的故事。 可见,宋代之前,潮汕是一片偏僻荒凉的土地。
秦汉统一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三国之争。 晋以后,出现了五朝十六国。 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踏足中原,争夺掠夺。 连年战乱,社会动荡,经济和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人们失去了安宁稳定的生活空间。 为了躲避战乱,中原人民被迫南迁,背井离乡,寻找新的适合生存的环境。 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是固定成熟的栖息地,也已经是人烟稠密的地方。 于是,南迁者继续沿江浙线南迁,直到到达福建,才找到落脚之地。 但福建又是山地少平原,难以满足大量移民。 很多人到了福建后,都在寻找新的居住地,于是就有一些人来到了粤东地区。 粤东濒临大海,是一片农渔平原。 这是一个更适合生存的地方。 这个时期,应该是唐朝初期,因为在潮汕众多的乡土记载中,属于唐朝之前的非常少。 宋代以后才出现规模较大的村落。 但真正的增加和发展直到明代才开始。 明朝取代了元朝,迎来了近300年的和平。 这一时期,潮汕生活圈因稳定而快速发展。 潮汕经过满清近300年的发展,才真正发展成为成熟的生活圈。 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形成了潮汕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
因此,潮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概括:始于唐宋,盛于明清。
距今1200年前的公元819年,大文学家韩愈被贬至潮州为官。 虽然当时潮州已经建立了官府制度,但由于地处偏远,文化落后,农耕生产方式原始落后,所以潮州仍处于落后状态。 由于人气不旺等原因,潮州府目前还只是一个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 汉江上仍然充满了鳄鱼。 即使在宋代,潮汕的相关记载中也有野象的存在。 如此原始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
可见,1200多年前,潮州府设时,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区。
韩愈在潮州只任职了8个月。 他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入中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育人”等措施改变了生存环境和农耕条件,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韩愈的这四项重大举措,给潮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也让潮汕人真正融入了中国大家庭。 因此,韩愈在潮汕人中很受尊敬。 为了纪念韩愈对潮汕的贡献,潮汕人民以“潮州山河皆姓韩”的形式对待他,永久纪念他。 韩愈. 这位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潮汕人心中已经享有“神”般的地位。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潮汕人比较迷信,祭祀活动种类繁多。 甚至有人因此认为潮汕人比较愚昧落后。
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 我想,潮汕人的祭祀习俗、祖先文化、尊神特性都是由他们自身的迁徙历史造成的,而这些恰恰证明了潮汕人具有感恩、记念祖先的美德。 这是一种美德,敬畏神也是智慧的体现。
潮汕人的先民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历经千辛万苦,千里迢迢来到了这片荒芜的土地。 面对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和许多不可预测的自然法则,他们必须生存。 把生存的欲望寄托在各种神身上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人们依靠神来生存和食物。 祈求神的祝福是人们祈求神的祝福最好的方式。 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人民的精神力量。 这也培养了人们对天地神的敬畏之心。
在潮汕人所尊崇的众多神灵中,以天后妈祖和关帝最为常见。 天后妈祖的原型是宋代的福建人,后来被升格为神。 天后妈祖专门为远方的人,特别是海上的人祝福。 流浪者。 而那个时期也恰好是潮汕人从福建大量来到潮汕定居的时期,于是天后妈祖就成为了潮汕人崇拜的第一神。 关帝是中原文化传播的结果。 他的特点是正义、正义和忠诚。 潮汕人从北向南迁徙的过程中,感念关帝的大义凛然、正义凛然,感谢他的庇佑,所以每次到访,一旦安定下来,关帝就成了祖宗从潮汕带来的守护神。中原地区。 天后宫和关帝庙在潮汕随处可见。 (天后宫、关帝庙至今仍为沿海地区人们所信仰)
玛屿岛天后庙
佛教在潮汕地区广受推崇。 韩愈在朝阳时,曾到朝阳灵山寺拜见吴大典祖师,并赐予他披风、袄衣。 今灵山寺内还有一座“衣亭”。 为了纪念这个美好的事件。 整个潮汕地区佛教寺庙最为盛行。
在宗教方面,最受崇拜的皇帝是玄武帝。 玄武是中国道教中的人物,北方之神,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潮汕人崇拜宣武大帝,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一个证明。
此外,潮汕还供奉着独特的地方神,如三山王、双忠公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忠臣忠将,是忠诚护主、为国捐躯的忠臣。 潮汕人将其奉为神灵。 不仅祈求其英雄精神的保护和加持,更弘扬其坚强的正义精神。 这也可以看出潮汕人的崇拜方向和精神追求。
此外,潮汕人的先民带着家人乃至整个宗族离开了中原故居,南迁,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 他们离开家乡的时候,一定带着许多遗憾和眷恋,一定也带着祖先的灵位。 我们一起离开家乡,无论走到哪里,内心深处对家乡、对祖先的思念永远无法割断。 因此,每当我们到达新的聚居地时,他们都会恭敬地供奉祖先的灵位,教育下一代不要忘记他们的祖先、他们来自哪里、他们的过去。 这种不忘初心的情感在迁徙的民族中表现得尤为强烈,这也是祠堂得以存在的原因。
潮汕人的祭祀中,不仅祭祀神灵,还祭祀祖先。 逢年过节,祭祖是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我们是一个迁徙民族,异乡的人们每逢节日、团圆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 他们会恭恭敬敬地拿出祖先的圣牌,认真烧香,向祖先报告自己现在的状况。 能够在异乡安家,传宗接代,感恩祖先。 这种感恩之情代代相传,形成了潮汕独特的祭祖文化。
由于祭祀祖先的需要,潮汕祠堂文化逐渐兴起。
祠堂是为纪念而设立的建筑。 潮汕第一祠堂是宋代为纪念韩愈对潮汕的贡献而建的韩文公庙。
潮州韩文公庙
明代《永乐大典卷5343祠》记载:“自昌黎汉公以来,州(潮州)有祠堂。潮范八月,灭袁州。德在人,不磨损”。久而久之,所以全国人民都崇拜它。”
“宋咸平二年,陈文惠恭超治府后建公庙。”
过去,只有达官贵人的家族才有资格建造祠堂。 清代乾隆皇帝在《潮州府志》中记载:“名门望族建宅,必建家庙”。
普通百姓家庭因种姓地位不准建造祠堂。 直到明朝中叶,朝廷才允许平民阶层修建祠堂。 祠堂修建的启用也与潮汕名人陈北科有关。 是国舅陈北克在京城与皇帝苦苦挣扎,皇帝终于允许全国人民建祠堂。 民间建祠之风盛行并兴起。 “氏族聚居,氏族必有庙宇”的潮流,
明代是潮汕民居的又一主要建造阶段。 被誉为“潮汕民居,出自皇宫”的潮州风格建筑,在祠堂建筑中得到充分运用。 结果每一座大小不一,但都是潮汕开始出现的一座美丽的祠堂。
潮安古巷邱氏祠堂
潮汕祠堂多称“祠堂”,也称“家族祠堂”、“家族祠堂”等。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设计分为两进式两厅一天井和三进式三厅两天井两种。 建筑中广泛运用了木雕、石雕、嵌瓷三大潮汕建筑技艺。 它们气势磅礴,展现出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潮汕祠堂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比如,潮安进士第一状元林大钦故里的林家祠堂,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明代的建筑,所有的基石都保存至今。 至于汕头澄海后溪乡的“金氏宗祠”,祠堂中门有一座祖坟。 是一座典型的“墓寺合一”祠堂。 这是潮汕乃至广东唯一可见的特殊“墓寺合一”。 祠。
贵屿陈北克陈家祠
除了祭祀之外,祠堂还有很多其他用途。 例如,讨论宗族内部的日常事务,宗族成员办理婚丧嫁娶等,都可以在祠堂举行。 祠堂也成为联络宗亲的场所。
许多祠堂也被用作私立学校。 利用祠堂广阔的空间,聘请私塾老师,为部落的孩子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祠堂存在的意义在于让宗族成员“怀祖宗之德”,让后人“饮水思源”,懂得孝道的感恩之情。 他们充满正能量。
因此,潮汕人多祭祀的特点,实际上是潮汕人感恩之心的表达,也是他们崇敬天地神的三观的体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