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仪式
古代祭祀仪式
古代祭祀仪式繁多,但主要分为迎神、放下玉帛、入团、初祭、复祭、终祭、撤文、送神、葬九个仪式,每个仪式都演奏不同的音乐。
具体分为祭祀先帝、祭祀先圣先师、借地祭祖、栽桑祭祖、祭祀先医、五祭、高美、傩、拉拉等九个种类。
古代祭祀的方式有哪些?古人为什么要祭祀?
白鹿是纪念大禹的祭祀活动。《庄子·天下》称赞大禹:“昔禹断水,开江河,通四夷九州。”《孟子·修文公上》也赞叹大禹:“禹出外八年,三过门而无入。”
李白在诗中称赞大禹:“大禹治水百川,儿女哭丧不归。
“斩断急流,拦住洪水,九州开始养蚕种麻。”每年白露时节,祭拜大禹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流传。
禹王香会包括三拜、诵经、彝族舞蹈等活动。太湖沿岸的渔民至今仍保留着祭拜治水英雄大禹的习俗,尊称他为“水神”。
白露这天,渔民们要赶到太湖西山岛的禹王庙焚香,举行禹王香会。
据清人金有礼编撰的《太湖北考》载,禹王香火期为七天,前三日祭祀,后三日谢神,最后一天有送神仪式。
内容包括供奉三种动物(牛、羊、猪)、铺绸、供奉三种酒、焚香、献花、三拜、诵经、表演彝族舞蹈等。
祭祀时,渔民们发愿要把秋冬季捕捞到的第一条肥鱼献给禹王。
唐代诗人贾岛“曾循旌旗,数访荒原大禹庙”。
宋代诗人黄庭坚《登晴川阁忆往昔赞大禹治水》诗中写道:“九州忘了太平快乐,却换来万世太平。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女娲补天裂缝、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上古传说是最早的“高层教育”,它传承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在面临强大的灾难与浩劫时,选择勇敢面对、激情前行。
它激发灵魂深处的悲愤、唤醒勇气,以高尚的情操熏陶人们的心灵,率先在中华民族植入勇敢、坚韧、无畏的民族精神基因。
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古人对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如天空、大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产生了自然原始的崇拜。
而祭祀则源于古人的原始崇拜心理。
图腾崇拜是祖先在一定的时期,对自己的图腾进行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最常见、最典型的图腾崇拜就是龙崇拜。
早在伏羲时代,炎黄时代之前,人们就以龙作为图腾。
我们的祖先认为龙具有很大的魔力,能呼风唤雨,这对于从事农耕的古人来说非常重要。
因此古代有很多关于龙祭祀的记载。
由于对“龙”的重要性,形成了固定的习俗和节日,如春节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
在以农耕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古代人们依靠土地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来维持生存。
因此古人总是以虔诚的心态祭祀天地。
《周书.太史尚书》:“天保民。
天是古人想象中的万能之神,土地是生存之本。古代祭祀土地叫“社祭”,主要包括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等民俗活动。
对天地的崇拜还包括对日月的崇拜,古人认为太阳和月亮带来阳光雨露,滋养世间万物,促进生长。
《礼记》记载:“天子春季朝拜太阳,秋季暮拜月亮。”可见,祭拜日月成为封建统治者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祭祀活动,并形成了中秋赏月、吃月饼等节日习俗。
祖先崇拜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若不祭祀、不供奉,就会有灾祸;若祭祀,就会有福气。
因此,在特定的时间,活着的人要给死者进行祭祀,清明节祭祖的传统就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习俗。
此外,还有英雄崇拜,即那些对国家、人民或其他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也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比如忠义的关羽、爱国者屈原、民族英雄岳飞等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