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务实创新稳步推进我市殡葬事业科学发展

2024-07-27 -

上海民政局

上海殡葬行业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核心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坚定不移推动殡葬改革不断深化,日益成为这座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国际化城市服务民生的一大亮点。

1.不断完善亲民殡葬政策,持续释放殡葬改革红利

从设立扶贫济困殡葬服务基金,到对困难群体实行“城区葬礼1000元”、“郊区葬礼800元”等优惠政策,到全市商业公墓划拨2.5万平方米公益性用地,到为城乡低保、因病致贫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免费或低价提供墓穴,到实施“2.5万元工程”,对部分具有本地户籍的特殊对象提供基本殡葬服务补助,到对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在商业公墓选择节地生态葬(含家族葬)的,每人补助1000元。 “十二五”期间,全市15家殡仪馆共为9555名丧亲家属减免丧葬费796万元,发放特殊对象丧葬补贴共计143.4万元。全市推出惠民套餐服务,千元丧葬补助比例达2.96%,累计惠及丧亲家属1.82万户。海葬补贴由每具遗体400元提高到每具遗体2000元,共发放专项补贴2331万元。全市9个区(县)共有28家经营性公墓积极参与“两五千工程”,受益户数2280户。

二、坚持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殡葬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推动殡葬改革_殡葬改革措施_大力推进殡葬改革

(一)明确“十三五”殡葬事业发展主要任务。按照市民政部门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确定了编制殡葬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火化设施建设与技术改造、部分区县殡仪馆改扩建、推进北宝星火化设施项目、加强公益性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多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完善亲民化殡葬政策、研究殡葬服务价格收费管理、推进殡葬科技文化建设等九项主要任务。提出了“十三五”末新建公墓小墓(0.8平方米以下)覆盖率达到80%的主要目标。

(二)编制全市殡葬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编制《上海市殡葬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5-2040年)》。殡葬设施专项布局规划确定了殡葬设施的公共服务定位,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设施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优化存量、盘活资源,确保设施优化配置,指导市区近远期各级实施,进一步优化全市殡葬设施空间布局,满足殡葬业发展需要。殡葬设施规划包括公墓和殡仪馆,其中,公墓以公益性公墓为主,殡仪馆以火化设施为主。

三、大力推行节地生态殡葬,殡葬改革成效显著

(一)制定实施全市推进节地生态葬实施意见。会同全市八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节地生态葬比例要达到90%以上,城乡节地生态葬设施覆盖率要达到100%,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葬设施。

(二)优化葬型结构比例,大力推行节地型生态葬。传统土葬、节地型葬、海葬的葬型结构比例由“十一五”时期的80:19:1变为“十二五”时期的70:28:2。截至2016年底,全市大部分商业公墓均能提供1座或多座节地型生态葬,节地型小型墓在全市墓葬销售中的占比已达84.7%,海葬、壁葬、仓储葬、植树葬、花坛葬等节地型生态葬达到10.6%,海葬产业稳步发展。 上海自1991年开始推行海葬,海葬补助标准由最初的150元/具提高到目前的2000元/具。截至2016年底,共举办海葬骨灰撒放活动325次,共向大海撒放骨灰37056份,共节约用地56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殡葬改革_殡葬改革措施_推动殡葬改革

(三)试行复式家族墓,创新推广节地生态葬。为深入贯彻落实民政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行节地生态葬的指导意见》,一些公墓开展了复式家族墓试行。在墓基不超过0.8平方米的基础上,将墓穴开发至地下,可容纳4—8具骨灰,既节省了土地,又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目前,已成功开发出一座面积为0.6平方米、可容纳4具骨灰的家族墓,社会反响良好。

四、创新科学殡葬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一)加强重要节点管理。制定《清明(冬至)祭扫墓安全防范及应对预案》。清明(冬至)祭扫墓高峰期,对各类殡葬服务单位实行承载能力管理。当重点区域瞬时人流、车流达到或接近承载能力极限时,采取强制限流、分流措施,确保公民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开发建设上海市殡葬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准确掌握殡葬管理单位信息,对殡葬管理工作进行宏观和微观管控,为监管提供抓手和信息支撑,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实现全过程监管。

(三)提升殡葬科技文化含量,提高殡葬科技创新能力。启动“生命结晶”服务项目。该项目自2016年4月起在宜山、宝山区殡仪馆推广,已完成近300例。积极开展一系列人性化殡葬服务项目,遗体洗浴服务项目至今已完成近1.8万例,社会效果良好,无投诉。遗体修复项目借助“3D打印”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残缺遗体修复整形难题,已完成11具特殊遗体的整形打印服务。

殡葬改革措施_大力推进殡葬改革_推动殡葬改革

(四)不断规范殡葬中介市场。建立殡葬中介机构整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民政局牵头,工商局、公安局、卫生局、城管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协调落实、推动全市殡葬中介市场整顿工作,共同规范殡葬市场。落实全国首个地方标准《殡葬中介服务规范》,进一步规范殡葬中介服务单位市场行为。制定使用《上海市殡葬中介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进一步规范殡葬中介服务行为。杜绝殡葬中介从业人员无证经营现象,对有资质的殡葬中介从业人员实行“一人一证”IC卡实名制。加强殡葬中介服务机构人员培训,充分发挥殡葬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

五、坚持文化创新,加快建设现代殡葬业

上海殡葬行业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带头培育文明健康殡葬文化,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殡葬文化研究所;创办了《殡葬文化研究杂志》;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殡葬博物馆;建立了一系列教育基地;把清明节打造成融合传统与现代、展现上海特色的殡葬文化节。

(一)设立生命文化教育基地。为培育现代殡葬文化,充分依托殡葬设施资源,打造优良殡葬文化传承平台,龙华殡仪馆建设了“情系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成为集生命感悟体验、殡葬文化传播、生命互动仪式为一体的教育宣传场所。还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签订了共建协议,“上海理工大学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落户龙华殡仪馆。松鹤墓园也被授予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二)稳步推进特色文化主题公墓建设。建成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主题公墓: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福寿园人文纪念馆,纪念入驻福寿园的近现代上海著名人物。人文纪念馆被列为青浦区统战教育实践基地,建成以“向陈毅司令员汇报”为主题的新四军广场,成为弘扬革命传统的重要阵地。上海福寿园被民政部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福园公墓志愿军纪念馆是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命名的上海殡葬行业唯一的红色教育基地,被列为上海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建议和提案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