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在沙漠中发现近百年的千年古墓,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史前居民的神秘信息

2024-07-07 -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前不久,中国考古学会等机构组织的“百年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新疆若羌小河墓地名列其中。

约100年前,一位居住在“地球之耳”罗布泊附近的老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的荒漠中,意外发现了一个“千棺之地”。1934年,在老人的指引下,中瑞西北科学考察队队员、瑞典人伯格曼发现了此地,并发掘出多座墓葬。从此,这座埋藏在“死亡之海”中数千年的小河墓地首次被世人所知,也揭开了塔里木盆地最早先民神秘面纱的一角。

史前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居民来自哪里,以什么为生,尊崇什么样的精神信仰……2002年至2005年,随着考古专家历时三年完成167座墓葬的发掘,随着多学科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小河墓地的神秘面纱终于逐渐被揭开。

近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的关于小河墓地最新科研成果显示,小河墓地早期人群遗传了古北亚和古东亚人群的基因。这一重大发现表明人们对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最早人群起源、迁徙和融合历史的探索日趋深入,对于理清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千口棺材的地方”

第一个发现小河墓地的人是奥尔德克,他在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第一次去塔里木盆地时担任他的向导。也正是因为这位向导,斯文·赫定一行意外发现了震惊中国和世界的楼兰古城。随后的几年里,奥尔德克又意外发现了一个“千棺之地”。1934年,斯文·赫定随中瑞西北科学考察队再次遇到奥尔德克时,这位忠诚的向导报告了这一信息。

奥尔德克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队队员沃尔克·伯格曼发现了这座古墓,并对其中12座墓葬进行了首次发掘。当时他们顺着一条小河航行。在他后来的《新疆考古志》一书中,他将这群深藏沙漠的墓葬命名为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沙漠中,因地处无人区,首次被发现后曾名噪一时,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又归于沉寂。

直到200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小河墓地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试发掘,时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伊德里斯·阿布都雷苏奉命组建工作队,主持小河墓地的发掘。

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_小河墓地出土_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

时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伊德里斯·阿卜杜勒苏莱向记者讲述小河墓地的发现(2021年11月19日摄)。本报记者 张效成 摄

2002年12月26日,伊德里斯一行人租了两辆沙漠越野车,从若羌县若开出发,前往小河墓地所在的罗布泊沙漠。他们穿过冰封的塔里木河,驶过龟裂的盐碱地。越往前开,沙地越来越多,最终,他们的车队被一座高大的沙丘挡住了。

从方向判断,此地距离小河墓地有十几公里,伊德里斯当即决定弃车步行,一队人继续前行寻找小河墓地,另一队人则返回若开,雇骆驼运送物资后再汇合。

“每个人背着五六十公斤的负重,天气非常冷,我们带来的水都结冰了,我们就露天睡觉,吃着冰水泡的干面包,到28日下午,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了。”当时年逾50的伊德里斯爬上一座沙丘,向远方望去,突然发现约3公里外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景象。“四周都是沙漠,但它就像一个馒头,上面插了很多根筷子,非常特殊、壮观,跟60多年前伯格曼拍摄的照片里的场景基本一致。”伊德里斯这样描述第一次看到小河墓地时的情景。

小河墓地出土_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_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

发掘前的小河墓地(2004年1月5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沙丘表面密密麻麻的木柱十分醒目,立在柱子上的杨树有140棵,形状各异,有多边形、圆形、桨形等,大多高出地面2至5米,胸径大多在20厘米以上。”当时的考古勘察报告这样描述。

大量的挺立树木显然起到了沙漠聚沙的作用,让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墓得以隐藏在沙丘之下,保存至今。

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_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_小河墓地出土

发掘前的小河墓地(2004年1月5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随后,发现骆驼的队员带着设备和补给加入他们的行列,初步调查和试掘工作逐渐展开,更多伯格曼当时所不知道的信息也逐渐浮出水面。

到2003年1月第一次调查试掘结束,伊德里斯与队友共发掘出30余座墓葬,初步了解了小河墓地的基本情况及其独特的墓葬形式。

小河墓地为椭圆形沙丘,高7米余,长70米,宽30米,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整个墓地被中间一道木墙分成南北两区。单人葬是墓地的主要类型。男性墓葬中常见木杖、木柄石器等,女性墓葬中则发现木质祖器。

小河墓地出土_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_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

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_小河墓地出土_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

木雕人面像(侧面)(2013年2月4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奥尔德克所说的“有上千口棺材”有些夸张,但小河墓地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大量的资料,材料的数量和丰富程度让考古学家感到震惊。

“发掘过程中,因为风沙无法遏制,这边的墓葬没有被发掘干净,而那边的墓葬则暴露出来,新的墓葬不断出现。”伊德里斯初步判断,小河墓地至少有三层重叠。

小河墓地独特的墓葬形式和文化特征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批准对该墓地进行全面发掘。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少雨,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为文物的长期保存创造了客观条件。但由于每年春、夏、秋三季都是风多的季节,考古工作只能在冬季进行。2003年10月至2004年3月、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经过考古人员的不断接力,这个巨型“馒头”逐渐被压平,小河墓地才得以显露。

据统计,小河墓地共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1000余件,出土保存完好的古尸30余具。根据遗存的文化特征和一系列碳14测年数据,小河墓地的年代约为距今3400至4000年。它是塔里木盆地夏商时期一处颇具特色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体现了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荣获“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和“2006-2007年度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_小河墓地出土_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

考古人员正在发掘第一层墓葬(2004年1月25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新疆青铜时代最神秘的文物”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英2003年后参与了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在她看来,小河墓地是新疆最神秘的青铜时代文物。

“这里可以看到非常独特的原始宗教遗存,比如奇特的埋葬方式、生育崇拜等,在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史前文化遗存中,都找不到可比的材料。”李文英说。

李文英介绍,小河墓地依托原生红柳沙丘修建,由连续修建的多层墓葬和天然与人工沙堆组成,上下叠置五层葬式。墓葬结构基本相同,即挖出一个沙坑,坑内安放木棺;木棺由侧板、两个侧挡板和一个盖子组成,形似无底的独木舟,棺材一般盖有牛皮;男棺前的木杆形如船桨,象征女阴,女棺前的木杆为柱状,象征男根;有的墓前有红木柱,柱上悬挂牛头;死者均戴毡帽、穿毛坎肩、披毛披,用草篓埋葬; 一些棺材里出现了木制的“尸体”。

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_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_小河墓地出土

男根站在女棺前(2004年3月5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整个墓地中最大的一座墓葬为木屋式墓葬,发现时已严重损毁。墓内7平方米的墙板和木柱上均绘有红黑色几何图案,墓室正面墙体两侧叠放着7层牛头,随葬品中还发现了石杖头、骨刻人面像、圆形铜镜、彩绘木匾等独特随葬品。墓内被扰动的沙土中还发现了一名成年女性的遗骸。

“这些遗存或直接或抽象地表达了小河人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生育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观念,是研究新疆史前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李文英说。

在小河墓地出土的30多具保存完好的古尸中,“小河公主”无疑是最著名的,曾在国内多地乃至国外展出,以美丽的容貌和完好的保存状态令世人惊叹。

已退休多年的伊德里斯还清晰地记得“小河公主”出土时的情景。“她的墓葬M11保存得十分完好,棺材用牛皮严密包裹。我把牛皮一块一块地剥去,露出一个个小盖。当我剥去第一层盖时,发现了毡帽的顶端,看上去崭新如初。当我剥去第二层盖时,看到了她的额头,皮肤看上去还有弹性。当我准备剥去第三层盖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她眉毛弯弯,睫毛很长,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仿佛刚刚死去。‘小河公主!’有人尖叫起来,从此就一直这么称呼。”伊德里斯说。

沙漠气候让木乃伊得以完好保存,但也给考古学家带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挑战。

小河墓地位于沙漠深处,数百公里内没有道路、没有饮用水、没有通讯信号。水资源十分珍贵,考古人员也舍不得洗脸。时间一长,每个人脸上都沾满了泥土。虽然工作是在风力不大的冬季进行的,但一旦遇到沙尘暴,大家只能白天躲在帐篷里清理文物,等到晚上风力减弱,再架起探照灯继续清理大量积沙。

在小河墓地发掘现场,一种特殊的“考古工具”——传送带闪亮登场。大量覆盖在墓葬上的细沙,用簸箕一个个被送上传送带,最后再经过筛子,传送带末端有专人看管,防止细小的文物流失。

“由于墓地堆积物基本为流沙,直立性较差,传统的依靠留四壁剖面、观察残层等方式进行的方形发掘,在这里实施的可能性不大。”李文英说,因此,考古人员采取了大面积向下暴露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仔细观察平面遗迹,还注意分析大量木柱上留下的相关痕迹,以及木柱保留的局部堆积,结合墓葬之间丰富的叠断关系,最终将墓葬分为上下5层。

其中第四、五层文物由于地下潮湿,保存状况普遍较差,保存较好的木乃伊主要来自前三层。

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_小河墓地出土_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

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_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_小河墓地出土

木棺外覆三张不同颜色的牛皮(2004年2月4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结合此前和此后塔里木盆地发现的古木沟墓地、克里雅北墓地等类似墓葬形式和遗迹,李文英等认为,塔里木盆地中东部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即小河文化。该文化兴起于公元前3千年后半期,兴盛于公元前2千年前半期,逐渐衰落并最终在公元前2千年后半期消失。此类文化遗迹已发现10余处,其中小河墓地是考古资料最为丰富、完整的一处。

然而,在小河墓地发掘前及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收集到了大量散落的棺板、倒塌的木桩、矮木楔等。据统计,整个墓地至少有190座墓葬因风蚀或人为因素而彻底损毁,目前发掘的墓葬数量还不到原墓地的一半,这让考古专家感到非常惋惜。

探寻早期小河人的起源

神秘的“地球之耳”罗布泊,如今看上去,只是一片形似人耳的干涸湖床,但在中国古籍中,却将其记载为“蒲昌海”“岩泽”,曾是水草丰美的湖泊。

当罗布老人奥尔德克发现小河墓地的时候,他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塔里木盆地史前先民的秘密将会逐渐被揭开。

小河人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对小河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不断揭示塔里木盆地史前居民的信息。例如,在小河墓地中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杨木以及小麦、粟等作物,反映了小河人的农牧业并存的生产方式,以及林草茂盛的绿洲生态环境。从墓葬形制和葬法可以看出,原始宗教、巫术与小河人社会密不可分;女性在小河文化早期具有特殊地位,男性在小河文化晚期的主导地位明显。

站在男性棺材前的女性阴部(2004年3月1日拍摄)。图片来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于小河人的起源,历来有“草原起源假说”和“绿洲起源假说”等,但学术界尚未得出权威结论。

2021年10月27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古人类基因组起源最新科研成果。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隐秋教授团队与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外国合作者利用最新的古基因组技术,从距今4000至3800年前的小河墓地底层人类遗骸中成功获取了塔里木盆地最早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

“从2005年起,我的导师周晖教授、朱宏教授就一直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做这个项目,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努力、两代人的技术变革,终于有了成果。”崔银秋说。

通过大数据建模和基因组数据分析,中外科研人员发现小河文化早期居民代表了一个由古北亚和古东亚成分组成的古老遗传谱系,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中东部草原的广大地区。这一谱系与同时期的欧亚草原人群和中亚绿洲人群没有直接的遗传联系,也没有表现出与任何其他全新世人群混合的迹象。

崔银秋分析,这一古老遗传谱系之所以独特,可能是由于塔里木盆地独特的沙漠环境形成的天然遗传屏障,造成了塔里木盆地古代人群的长期遗传隔离。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利用古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小河墓地底层人类遗骸的牙结石中,发现了长期食用乳制品的证据,再加上墓葬中发现的粟、小麦等农作物的遗存,说明长期的基因隔离并没有阻断小河人与外界的文化和贸易交流。

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_小河墓地出土_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

木乃伊身上发现的小麦和小米粒(2004年3月14日摄)。图片来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同时,中国学者多学科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小河墓地出土的小麦来自近东,粟来自我国北方,金耳环等金属物呈现出材质和制作的多样性,表明小河人与当时周边其他青铜时代文化之间应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文化交流。

“小河墓地的发现和研究,揭开了新疆史前考古的重要篇章,以小河墓地为基础的多学科研究成果提升了中国学者在国际欧亚考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李文英说,这些成果对于明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探索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墓地小河出土的文物_墓地小河出土文物图片_小河墓地出土

精美的草编篮子(2013年3月27日摄)。图片来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然而,作为小河墓地的主要发掘者,伊德里斯却始终被一个挥之不去的谜团所困扰:小河墓地顶层与底层的时间相差600多年,这意味着小河人曾长期使用过这座墓地。那么小河人的居住区究竟在哪里呢?

“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牛皮、牛头,但其他地方呢?如果能找到用吃剩的牛骨堆积成的垃圾层,就能找到小河人的生活区域。”多年来,伊德里斯找遍了小河墓地周围四五公里的区域,但一无所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70岁的伊德里斯没有放弃,经常回到小河墓地周围,走在盐碱地、戈壁滩和沙漠里,孜孜不倦地寻找相关线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