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新闻 | 入行12年的殡葬承办人懂得人生的加法和减法:放下幻想,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报记者周小平受访者供图
“微风吹散了积聚的云彩,出现了灿烂的晴空;树木放下了黄叶,却长成了美丽的春天;从种子的发芽、生长、采集到形成森林,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因为它最终会成长为最坚不可摧的模范树……”3月29日上午10点,《战地情书》作者曹月华追悼会在渝中安乐堂举行区。 孙志宏作为礼仪师主持追悼会。 将会与百余名亲属一起,庄严地送别这位百年老人。
不小心进了行
年轻的孙志红也算是安乐堂的老员工了。 现在已经是她工作的第十二个年头了。
孙志红毕业于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殡葬专业,有专业背景。 在谈到自己为何高考报考殡葬专业时,孙志红直言自己当时也很困惑。 一位经历过的姐姐向她建议,这个行业就业好,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报考了殡葬专业,从吉林来到重庆读书。 大三时,孙志红来到渝中安乐堂礼仪部实习。
“以前在学校都是模拟,但到了工作实习,真正练习就不一样了。” 原本以为自己内心很坚强的孙志红,第一次接触尸体的时候,被吓到了。 “我不断安慰自己,没什么,没什么,我们的职业就是帮助他们完成人世间最后的旅程,是一个神圣而严肃的职业。” 渐渐地,孙志宏平静下来。 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他也忘记了一些事情。 这是恐惧。
入行12年的孙志宏
荣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凭借过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孙志红实习结束后,于2007年夏天毕业,成功留在安乐堂担任礼仪老师。 她已经在那里工作了12年。
殡葬承办人是一项心理和技术门槛极高的工作。 它不仅需要礼仪知识,还需要心理知识、文学功底和文案创意。
“退休A老师在休假期间意外去世,他的双胞胎兄弟正在当地哀悼,你负责接待和谈判……”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技能大赛、第八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殡葬服务员专业比赛中,孙志红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她不紧不慢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现场告诉家属如何捡起和运送尸体。 安抚家人。 孙志宏从重庆一路赶赴全国比赛,会见了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89家殡仪馆、殡葬服务中心等机构的112名殡葬人员。 经过四天的激烈角逐,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个人一等奖。 为期四天的比赛,不仅考验了基本的接待谈判、告别主持,还考验了电子策划主持等多项技能。
荣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
富有同情心的情感和善意的行为
孙志红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事情是,在面临即将举行的婚礼和工作任务之间的矛盾时,她得到了未婚夫和家人的全力支持。 2012年至2014年,孙志红被派往厦门工作两年。 那一年,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事故。 厦门怀祥礼仪的孙志红和同事奉命赶赴现场支援、协助公安、进行尸体确认、尸检、接待和安抚遇难者家属……“我们每天忙到半夜,而且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每天都在高速公路上作业,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半个月。” 孙志红回忆道。 不过,忙碌和疲劳都不算什么。 孙志红的心里笼罩着悲伤和同情。 她还记得,在太平间,一位死去孩子的家长想给孩子盖上干净的被子。 那一刻,她毫不犹豫地将小小的身体抱在了怀里。 “技能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获得,而慈悲的情感和善良的行为则来自于宝贵的本性。” 看到这一幕,同事程刚感叹道。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作为礼仪大师,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直接接触遗体。 孙志红坦言,这样的状态,她只是想完成母亲的遗愿,并没有想太多其他的事情。
散步喝茶缓解压力
葬礼无小事,甚至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引起家人的不满。 所以,从事这个行业,一定要全身心投入,考虑家人。 作为殡葬承办人,经常会面对人们在生与死之间哭泣,这难免会导致心理压抑。 殡葬行业的每个人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缓解压力的方法。 “当我特别郁闷的时候,我回家就不看别的剧了,就看喜剧,笑着忘记悲伤。” 孙志红喜欢听音乐、喝茶、散步、和家人一起郊游、赏花、踏青。 自然。
生活中,孙志宏情绪化,喜欢旅游、散步。
工作教会她做“加法和减法”
由于职业原因,孙志红经常目睹生死,生者在灵堂痛哭。 那些笨拙的爱还没有来得及表达,他们的孝心还没有尽到,亲人就已经离开了。 有的甚至还没有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带着遗憾永远离开。
一名年长和年轻的中年妇女患病去世。 如果她还活着,她会希望看到女儿学业有成、结婚生子。 追悼会上,女儿回忆起与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刻,包括小时候在上学路上与母亲的聊天,以及母亲在女儿生病时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孙主持追悼会时,志红多次哽咽,差点“失态”。 孙志宏想,不仅是我自己,还有远在吉林的父母。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没有太多感受,工作时间长了,我逐渐明白了人生中什么最重要。这个职业的价值也教会了我们人生的‘加减法’。” 她相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明天或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发生。 有些人一生追求金钱、名利,但最终失去的往往是最珍贵的东西。 生活需要加法和减法,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每一刻,放下那些虚无的追求,珍惜当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由于工作原因,她不能经常回老家陪伴父母。 从五年前开始,孙志红每年都会把父母从老家带到重庆和他们一起生活三个月。 假期里,她带着父母去云南等地旅游。 。
“其实,她不仅对父母好,对公婆也好。” 孙志红的丈夫陈贤军说,他的妻子感情丰富、包容、深情。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陪伴父母的时间可能并不多。 也许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分开的时间也更少。
“前几天,我的公公、婆婆回到了吉林老家,每年我们都会带他们去重庆住几个月。” 陈贤军说,他的父母一直住在沙坪坝。 这几年,他和妻子住在渝北。 后来,他的妻子抱怨“有点远”。 于是他们就把家搬到了沙坪坝,住在父母家附近。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不忙,每天都能见到父母。除了公公婆婆,这个大家庭还包括80多岁的爷爷奶奶,全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我很喜欢这种氛围。 作为一个家庭,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孙志红说。
主编邹宇、审稿人黄艳春、总务李凤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