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华抗战印度医生柯棣华:用青春热血书写中印友谊(图)
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柯迪华墓 摄影:薛源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薛媛、周欣):“他眼窝深、眼睛大、身材矮小、皮肤黑,虽然是外国人,但除了外表外,与其他中国医生没有什么不同。”他很友善,每次都会微笑着跟我们孩子打招呼,他的中文也很好,所以和我们沟通没有问题。”
89岁的王新成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长大。 抗战时期,任格公村儿童团团长。 他手持红缨枪,与大家一起保卫国家。 他所说的这个皮肤黝黑的外国人就是国际主义战士、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大夫在中国主要进行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地方。
柯棣华的原名是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华。 他是印度人,但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
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柯迪华墓 摄影:薛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 中国军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侵略。 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决定向中国派遣小型医疗队,以表达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各界的热烈支持和热烈响应。 已有700多名医护人员报名加入援华医疗队。 1938年6月29日,被孟买居民命名为“中国日”。 这一天,柯棣华申请并加入了由五名医生组成的医疗队前往中国。 柯棣华纪念馆工作人员霍红女士告诉我们:“他于1938年9月10日跟随印度援鄂医疗队来到广州,后来又到了武汉。因为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他们首先被安置在国民党控制区,在目睹了国民党控制区的情况后,他们都克服了国民党政府的种种阻挠,才得到了去延安的要求。 1939年初北上,1939年2月中下旬到达延安,受到国民党政府的热情接待,被分配到延安新区工作。成立了八路军卫生院,柯棣华大夫担任外科医生。后来,大家要求到斗争最前线去。1939年10月下旬,(柯棣华等印度援华医疗队员离开延安。)并前往晋察冀抗日前线,于1940年6月抵达晋察冀边区。”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诞生于1940年,首任院长是柯迪华。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于1976年修建了柯棣华纪念馆。馆内陈列了200多幅关于柯棣华的珍贵老照片和艺术品,以及柯棣华曾经使用过的物品。 据报道,参加百团大战后,柯棣华被派往河北省唐县葛公村,这里是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 柯棣华最初在卫生学校担任教师,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主要负责临床教学、医院管理和手术实施。 霍宏说:“柯棣华大夫在医院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聂荣臻司令员称赞他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疆科学家’,医务人员称赞他是‘第二个白求恩’。”他对同事和病人非常友善,所以大家都这样称呼他。”
柯棣华曾在葛公村白求恩卫生学校任教。 摄影:薛媛
1940年,柯棣华来到葛公村白求恩卫生学校任教时,王新成只有12、13岁。 他和柯棣华住在一条小巷里。 在老人的记忆中,柯棣华不仅是一位善良的邻居,也是一位医术严谨、医德仁慈的医生。 “抗战时期,人民生病受伤,就到白求恩那里去。” 医院不收取医疗费用。 (柯棣华大夫)无论你是来看病的病人,还是来看病的普通公民,无论你是本村的村民,还是附近周边地区的居民。 不管你视力好还是有毛病,只要你来看病,我们都会一视同仁地对待你,给你好药。 你可以带着医生的(处方)单去药房买药,不管它有多贵。 你,(不收费)白芷。”
在生活中,柯棣华大夫也十分关心伤病员。 由于后方医院病房床位有限,当时的伤病员住在老乡家中疗养。 睡土炕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看到这一幕,柯棣华和大家一起把土床改成了单人双层床,防止交叉感染。 “伤病员由于长期卧床,往往容易长褥疮。(柯棣华)他就和大家一起在被子上挖洞来救治病人。”他说。 为褥疮患者制作了特殊的床上用品。 转运过程中,(柯迪华)担心病人被淋湿,还给他们准备了雨具。 他非常注重这些细节。 ”
柯棣华纪念馆陈列着柯棣华从印度带到中国的英文医学书籍。 摄影:薛媛
柯棣华曾经教过的学生陈志同样被柯棣华的认真和责任感所折服。 他说,当时人们称柯棣华为“黑医生”。 在晋察冀边区,有一位白人医生叫白求恩,也有一位黑人医生叫柯棣华。 大家都说怀特医生和布莱克医生医德高超,医术精湛。
“黑医生”柯迪华的高超医术在晋察冀边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许多曾经被诊断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在柯棣华的妙手下,都“焕发了青春”。 说到柯棣华大夫的精彩返老还童,81岁的齐林辉觉得他最有发言权。 他是柯棣华大夫居住葛公村时房东的弟弟。 他曾接受过柯棣华大夫的亲自治疗。 “我该治疗谁?” 他们都很热情,这是用实际行动说的。 那时,我的腿上开始长痘痘。 痘痘一旦长出来,西药、中药都治疗不了。 (柯棣华大夫)给我开了3次药,就好了。 我还在想他。”
为了方便讲课、了解伤员情况、准确对症下药,柯棣华刻苦学习汉语。 事实上,他早在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的船上就开始学习汉语。 当时船上有两名中国人。 柯迪华不仅向他们学习汉语,还请他们教他《义勇军进行曲》。 霍红说:“后来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一直没有放弃(中文学习)。(柯迪华)总是随身带着一本小书,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向大家学习中文。后来,当他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当老师期间,我已经逐渐能够用中文教大家了。”
在艰难的岁月里,柯棣华与大家同甘共苦。 虽然他家境殷实,在印度的生活也很安逸,但来到中国抗日前线的艰苦条件时,他却从未要求特殊待遇。 在中国工作的五年里,柯棣华拒绝了组织给予他的一切特殊照顾,与大家一起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 他常说:“我是来革命的,不是来享受的”。 他用过的餐具、补过的被子、衣服至今仍陈列在柯棣华纪念馆中。 当时,侵华日军正在晋察冀地区进行疯狂活动,在寒扫和实行“三灯”政策期间,柯棣华还远赴远方运送粮食,参加大型……他还是一名积极的篮球运动员,还亲自缝制了发给他的新军服。”
柯棣华纪念馆展示的照片——柯棣华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向白求恩陵墓敬献花圈。 摄影:薛媛
柯棣华抵达唐县后,应聂荣臻司令员邀请出席白求恩墓落成仪式,并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敬献花圈。 柯棣华深受白求恩崇高精神的启发。 他站在白求恩墓前,庄严宣誓:“我要像你一样生活。” 他确实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据统计,柯棣华在华五年间,进行了900多例手术。 特别是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在前线奋战13天,收治伤员800余人,为其中585人进行手术。 战斗激烈时,他连续工作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当时,柯棣华被发现患有癫痫症,时不时地癫痫发作,身体非常虚弱。 聂荣臻司令员也多次劝他搬迁治疗。 然而,此时的柯棣华已将自己与中国抗日军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说,“战争环境越来越困难,伤病员越来越多,每当看到英勇作战、不断流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我就觉得自己的病不算什么,我一刻也不会放弃,愿意离开你的战斗位置。”
印度援华医疗队原定在华停留时间仅为半年至一年。 由于身体原因,当时印度派往中国的医疗队队长和副队长在来华后不久就返回了印度。 最后只剩下柯棣华一人。 人们在晋察冀省工作。 当时,柯棣华不仅要救治伤病员,还要时不时地教导和躲避日军的空袭和袭击。 由于劳累过度,他的癫痫病时常发作,而且愈演愈烈。 柯棣华生病时照顾他的人是他的妻子郭庆兰。 郭庆兰说,由于身体虚弱,柯迪华有时会突然摔倒。 癫痫发作期间,郭庆兰按照时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蒋一珍教的方法,在柯棣华的两排牙齿之间塞了一条毛巾,防止他咬到舌头。 “最后一次癫痫(发作时),他正在睡觉,他已经抽搐了(非常严重),而且半夜抽搐,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在他去世之前,上午救了伤员,给他做了手术,下午就做不了了。”
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不幸病逝。 他当时只有32岁。 晋察冀边区和延安各界为柯迪华举行追悼会。 当地民众、抗日战士以及柯迪华昔日同事的学生们自发前来参加追悼会。 在延安举行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发了个人悼词:“我的印度朋友柯棣华大夫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支援抗战,在华北延安工作了五年” ,救治伤员,全军失去了援助之手,国家失去了一位朋友,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柯棣华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生命,献出了生命。 正如朱德同志为柯棣华陵墓撰写的悼词一样,“(柯棣华)生长在恒河边,战斗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生的光芒照耀着中印两个大国。 ” 柯棣华的精神就像神仙一样。 这座纪念碑将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