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大司收复台湾后,康熙为何不趁势,为日本打锅服务
《清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我读了半天密折,大喜过望,皇帝认可是千言万语。这意味着皇帝花了很长时间阅读了一份机密笔记,并且非常高兴,以至于他写了一千字的评论。这段话的隐含含义很深,值得深思。
要知道,大臣们要向皇帝汇报情况,要经过很多波折,所以为了节省时间,士大夫们必须先下达指示,然后皇帝会粗略地审查一下,能救的就省下评论。例如,明朝的皇帝总是拿着红笔在褶皱上画圈。就连很勤奋的雍正,也用了几个数字就完成了一场独奏。不过,一开始就让皇帝复习“千言万语”,恐怕是非常难得的。
更罕见的情节是后面,开头提到的“皇帝”是清圣祖康熙,那篇文章的作者是收复台湾的石郎将军,但讨论的却是毁灭日本!这是怎么回事?清廷为什么不对日本采取行动?
一、这样的邻居
在秦汉时期,中国和扶桑,然后是日本,开辟了一条从山东蓬莱到大阪的贸易路线,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一经济举措使日本在物质上非常方便,当时两国的关系非常友好。未来几百年,日本将骚扰朝鲜半岛,这将导致与中国、宗主国的争端?直到唐初白河口之战,日本才意识到实力差距,于是乖乖当了学生。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朝,当时蒙古贵族极度缺乏金银,决定东上日本掠夺他们的财富。可惜的是,从小未见海的蒙古人,不了解海战的奥秘,第一次被台风袭击,第二次被日本人赶入大海。恰好此时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战败的领主们被迫带着他们的浪人、商人和武士出海乞讨生计,当然,这些人不会老实当外来雇员,他们只会烧杀掠。
无法在海上作战的蒙古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制定“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自愿放弃海权。不过,事实非常清楚,日本侵略者的叛乱从元朝一直延续到明朝,如果没有齐家军队的“碎玉者”,中国沿海很可能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天堂。
康熙一连串地对这个邻国一水一水,认为对方是一群任性低下的人,因为日本人不懂世俗之谊,只能用武力恐吓让他们听话。康熙也从来没有称呼对方为“日本”,而是称其为“美国的国家”。因为“倭”的意思是短,可见青圣祖不喜欢这个邻居。
二、石浪的波折
但任何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石浪是谁,他做了什么,所以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就开头提到的那一个。这篇文章是在台湾收复后不久写的。
施琅认为,元朝两次进攻日本,但都战败归来,导致日本鄙视中国。目前,清朝海军是刚刚收复台湾的精锐师,但日本实力差距巨大,必须征服日本,消除海上烦恼。
康熙年间清海军使用的船只都是对荷兰皇家海军的仿制,海军力量在 17 世纪处于世界前列。此外,航海技术也大大提高,尤其是荷兰,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在日本附近进行贸易,了解当地的水文特征,可以帮助清军水手避开台风,到达腹地。而清军装备了大量火炮,可以轻松摧毁日本在近海的防御系统。
当时的日本已经七八十年没有使用刀剑和武器了,德川幕府的地位非常薄弱。基于以上原因,可以说,石浪认为的是历史上征服日本的绝佳时期。然而,史实站在那里,清廷最终没有出手,这笔交易在一百多年后被美国白佩里捡起来,几枪匆匆打开了日本人的精神防线。
三、最后的
其实,康熙在审查了石浪的序言后,非常重视,立即与大臣们讨论了此事。只不过,那些大臣们根本不能对日本视而不见,纷纷反对。正是在这个时候,格尔丹造反了。蒙古是满清政府的主要方向之一,清政府的主要精力被迫转向西北,因此石郎的计划被无限期搁置。
不过,康熙皇帝并不打算放过“瓦子王国”。在征服台湾的过程中,他了解到与日本贸易的诸多好处,于是在第 24 年正式允许民众到海外贸易,废除“闭国对外”的政策。
拥有绝对实力的中国表现出了可怕的控制力,而供应匮乏的日本则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些人甚至开始“落后”,当中国商品卖光后,他们会从欧洲进口商品,然后高价卖给日本。在多年的贸易中,日本白银、铜钱等贵金属损失严重,一度耗尽了国家的储备,消耗了十分之六七,日本被迫下达了“振香令”:限制中国商人的贸易量。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飙升的海上贸易,中国沿海猖獗的走私活动将“战场”转移到了日本表面,使德川政府蒙受了损失。
然而,当时正是西方国家“大航海”的时代,西方势力的不断深化让康熙产生了“闭国”的想法。所以在 1717 年,清政府实施了禁海令。后来,由于英国商人的麻烦,乾隆皇帝彻底封闭了海岸线,中国的制海权再次割让给他国。
谁能想到,美国佩里上演的“黑船创立”事件,竟然会激发日本的觉醒。日本的追赶,最终把中国带入了近代的耻辱历史。还有传言说,《下关条约》之所以要求赔款 2 亿两白银,是因为康熙时期的贸易导致日本人损失了这笔钱,而这一切只是一个传说。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