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历史分析”?

2024-05-12 -

1923年,顾颉刚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中国古代历史是层层形成”的理论。 要点是:时代越晚,传说的上古历史时期就越长; 时代越晚,上古历史传说的时期就越长。 故事的中心人物变得越来越大; 我们无法知道某件事物的真实情况,但我们可以知道传说中某件事物最早的情况。 随后,顾颉刚先生提出了判断古代历史可信度的四个标准:打破民族单一的观念、打破地域历来统一的观念、打破古代历史人性化的观念、打破古代历史的人性化观念。古代是黄金世界的概念。

顾颉刚先生的反古论引发了一场关于古代史的争论。 刘冠利、胡东仁、刘仪伟等人批判了“层积论”,顾颉刚、钱玄同进一步表达了对古代的怀疑。 除了对史料的理解和辨别古代历史真伪的方法存在学术差异外,批评家主张对中国古代采取“传记观察”的态度,“以情感参与,以理性检验,以判断判断”。 “证据”,他们担心的是“这种翻案的讨论,这种怀疑精神,对我国人民和历史界影响很大”(刘灿利,《论古史与质疑》)顾先生”)。 顾颉刚认为,根本区别在于“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不一致,这是无奈”(顾颉刚《答刘艺谋先生》)。 胡适评论说:“顾先生的‘古代历史层层形成’的思想,对当今史学界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仔细研究他,虚心地检验他,不要让我们的偏见阻碍对他的接受。”这个重要的概念。” 。 (胡适《论古代史的反思》)。 可以说,解纲的‘中国古代历史层层形成’的中心理论,为中国中层界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胡适《几本新史学概论》)。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_谈古论今钱币_古今论钱

顾颉刚疑古论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斩断思想之刺,指出旧古史体系的不可信,打破了长期以来被视为经典、不可触碰的先贤之言,奠定了古史体系的基础。重建一个可信的中国的基础。 古老的历史开辟了道路; 它促使中国史学摆脱了旧学派的形式主义,朝着历史独立、历史求真的近代史学科建设迈出了务实的一步。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_古今论钱_谈古论今钱币

1926年6月,蒲社出版了收录讨论古代历史的书信文章的《古代历史》第一卷。 《古疑论》每年重印二十次,影响范围较广。 至1941年,共出版七卷,收录各类文章350余篇,字数300万余字。 《古史》系列中支持、认同和拥护古代理论的学者被称为“古史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