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广饶:建好管好用好公益墓园
广饶县稻庄镇南塔村村郊的公墓里,一排排墓碑整齐排列,墓碑的石材、规格、样式都相同,墓碑上还竖着横木,两旁栽种着挺拔的青松,庄严肃穆。“这样的公墓以前只在电影里出现过,现在我们村里也有了,先辈们在这里安息,我们这些后辈也安心了。”南塔村党支部委员吴广清说。
南塔村是个人口2000多口的大村,村南、西两边分布着一块零散的墓地。去年,村里多方筹资30多万元修建公益墓园,引导村民实行节地生态安葬。一期修建双墓300座,规划配套道路、停车场、高清监控等设施。墓园投入使用后,全面禁止传统土葬,三代以内的死者全部迁入墓园,腾出60亩土地。“公益墓园修建不仅为村里节约了几十亩土地资源,复垦后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里以前排着队、比着队的作风也消失了。”吴广清说。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南塔村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简葬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让新时代文明新风俗进一步在民心落地生根。
公益墓园公益、生态、利民,让群众不再为“来世”担忧。广饶县创新工作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公益便民,采取“建设、管理、使用”三管齐下措施,努力提高公益墓园服务供给。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城镇公益墓园1座、村级公益墓园336座、骨灰龛6座。29个村实施深埋不留坟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节约土地2000余亩,节地生态安葬率达75%。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饶县把公益墓园建设列入年度惠民工程,建立“政府牵头、民政牵头、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典型引领、试点先行、实地体验”等举措,提高村级公益墓园建设积极性。组织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到外地学习墓园建设先进经验,直观了解墓园建设的好处。在墓园建设前期,各乡镇街道建设1-2座公益墓园样板,通过组织村民参观、村干部宣讲、党员群众参观等形式,引导群众树立集中安葬观念。同时,将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的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倡导厚葬、简葬的文明新风。通过“上级争取一块、镇街道奖励补助一块、村集体自筹一块、社会捐助一块”的方式,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激发了各村工作积极性。其中,各镇街道对按标准修建公墓并验收合格的村,每座坟给予200至500元的补助,对按时开工的村,给予2000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对达到散葬标准的村,各镇街道每座给予300至500元的补助;对达到降低坟包、矮化墓碑标准的村,每座给予30至50元的补助。
从严从实出发,制定完善严谨高效的管理办法,提高公益墓地为民服务水平。县级殡葬管理所设立专门公益墓地管理机构,安排3名工作人员,负责全县公益墓地的管理工作。镇一级,明确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承担公益墓地管理工作主体责任,并有专人负责墓地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村一级,确定1-2名专业管养人员,签订管养协议,负责墓地卫生、绿化、扫墓等工作,做好墓地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出台《城市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各村出台公墓管理规定,明确和规范安葬范围、安葬程序、管理标准等。严格安葬地点摆放整齐,并向社会开放,严禁随意挑选。同时,免费向社会提供碑刻服务,统一碑刻格式、字体、字号、颜色等。对符合用地条件的规划村,多部门联合审核报批,严格控制公墓建设规模,统一规划墓葬建设面积,确保公墓建设满足实际需要。
因地制宜,加强指导,强化监管,确保公益性公墓安全、规范、有序使用。鼓励人口少、村落相距较近的村落建设村落联合公墓;鼓励无殡葬用地的村落建设骨灰堂等安置设施;鼓励宗族观念浓厚、土地少、人口多的村落采取深葬不留坟。同时,对选择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葬的,每人奖励500元。县殡葬管理所为迁旧墓群众低价提供骨灰盒。按照分层分级原则,采取镇村自查、县级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跟踪管理。每月5日对死者安葬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对已建公墓未按规定安葬的,取消丧葬补贴。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在墓区安装监控设备。所有公益性公墓均采取设置专职巡查人员、配备灭火器、悬挂文明祭祀标语、现场发放倡议书等四项安全措施。清明节、中元节、春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志愿者对上坟车辆和人员进行疏导,确保安全。公墓管理人员每月定期进行巡查维护,保持公墓环境整洁、设施完好,促进公墓管理常态化、长效化。(谭芳耿艳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