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龙门石窟不仅被灯光照亮

2024-05-27 -

与千年古迹共度美好时光

整个龙门石窟不仅被灯光照亮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始凿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洛阳地处战略要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经董卓焚城、安史之乱,杀戮之余,四百年来,人们在此开凿石窟,塑造佛像。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佛洞2345个、佛像近11万尊,犹如海洋。

其中最大的佛像毗卢遮那佛,被认为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巅峰;留下的碑刻《龙门二十四像》是体系著作,对近现代书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白天的龙门石窟是一座古老的石碑;夜晚,灯光亮起,梦幻而神奇。

我们一起去看吧

塑像制作是唐代的一项公共活动

龙门石窟是一座靠人力养活的石窟。

每一个佛像、每一个佛龛,都是由拿钱的工匠雕凿而成,出钱的人,就是龙门石窟的资助者。

● 走近石窟,只见崖壁上密密麻麻地雕凿着佛龛。

最早在这里开凿石窟的是北魏皇室,北魏延续了佛教信仰和建立石窟寺的传统,在龙门之前就已开凿了云冈石窟。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修建龙门石窟。当时此地还叫伊阙,两山相对,伊河从中间流过,形如门,地势险要。从古阳洞开始,此后四百年间,石窟逐渐遍布石山。

● 莲花洞洞口上方的“义阙”二字,出自明代河南巡抚赵岩之手。

● 龙门分为东山、西山,主要洞窟集中在西山。照片由日本考古学家水野清水和长弘敏夫于1936年拍摄

龙门原本是皇家祭祀之所,直到唐代,佛教兴盛,天下太平,普通百姓才可以投资兴建洞窟,龙山石窟开始接到订单。

龙门石窟当时成为人们游览的场所,杜甫、韦应物等都曾来此留下唐诗,但最爱此地的,大概还是白居易,他斥资在东山重建了香山寺,死后葬于此。

● 这位肌肉发达的武士看上去英勇而威严,他一定是唐代的人。

● 莲花洞内美丽的莲花穹顶

人们出资修建佛龛时,会先许愿,为谁雕刻,为谁回向功德。修佛供奉本来是佛教制度的内在行为,但到了唐代,信仰的内涵扩大了,百姓、官员、商人只是希望有神灵保佑自己一生平安。

他们雇佣工匠建造佛龛和佛像,在很多地方,他们还在佛像上留下铭文,写下建造这些佛像的原因,并毫不吝惜地向别人展示。我是个好人。

● 宾阳洞口的伊阙佛龛碑,可能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为唐太宗李泰第四子立碑,褚遂良题写。

伊阙佛龛碑》_伊阙佛龛之碑怎么读_褚遂良伊阙佛龛碑笔法

公元668年的《宗章元年,王贺妻有病》碑文记载,唐代平民王贺为祈求佛菩萨保佑其妻病早日康复,特塑了一尊佛像。

工匠雕刻的品质参差不齐,神龛的大小也因投入的资金多少而不同。但不管怎样,建造一座神龛的平均成本并不便宜。所以很多人也选择“组团购买”。

● 很多小佛像已经磨损得只剩下形状,不过石壁的缝隙中还能长出小小的绿叶。

能免费建造佛龛的,大概只有工匠本人了。参与建造大毗卢遮那佛龛的工匠李君赞,在唐高宗六年(680年)二月的一天,给自己的家人挖了一个小洞,还不忘刻上自己的名字。

● 双手合十,庄严致敬

是你啊,毗卢遮那

● 只有亲眼目睹,才能了解17米高的大佛的规模。

公元660年,唐高宗下令修建毗卢遮那佛像,佛像没有在山上开凿洞窟,而是直接在悬崖上凿刻而成,这尊佛像高17米,经受住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

如今来龙门石窟的人大多是来看它的。毗卢遮那佛是唐代皇家的杰作。即使过了千年,站在它面前,依然会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气息。

● 大佛头部高4米,据说工匠故意把头与身体的比例夸大,当你直视大佛时,会感觉它也在注视着你。

整个崖壁呈半弧形,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两侧分别站立着两位弟子、两位菩萨、两位天王、两位大力士,守护着佛像,仿佛将你包围。

它们都或多或少有些残破,但依然雄伟,饱满,生动,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那就是大唐。

● 弟子阿难、观世音菩萨、大势至天王和金刚战士站在佛陀的右侧

● 大佛左侧站立的天王与大力士,工匠刻意加宽了臀部的比例

● 菩萨花环

● 弟子迦叶脸部已受损伤

传说佛像面容仿照武则天,这是对武则天和唐朝的某种浪漫想象,其实没有武则天,就没有毗卢遮那佛。

永乐二十二年(672年)四月,时为武则天的她随唐高宗来到龙门,此时玄奘法师已圆寂,唐高宗也不再资助佛事活动,佛事工程便长期中止。

当她看到这个荒废的地方时,她决定捐出自己的二十万贯钱来把它修缮完成。

●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佛像背部有精美的火焰图案,以及曾经覆盖其身体的色彩。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看到了毗卢遮那佛。石头冰冷,佛像沉默不语。其实很难说清佛像的面容究竟来自谁,因为如果你长时间注视它,你会觉得它不属于这个世界。

● 1936年,日本考古学家水野清水和长弘敏夫拍摄的毗卢遮那佛,当时佛像面部有明显的裂痕

毗卢遮那,梵语意为无所不在的光,不分内外、不分昼夜。毗卢遮那即佛的报身,即圆满修行所证得的佛身,是肉眼所无法看见的。

所以,我们眼前出现的毗卢遮那佛,可以经历世间的磨损,颜色可以剥落,石身可以不完整,但毗卢遮那佛却是完美的,那一尊处处闪耀的光芒,就是你心中的那一尊。

● 天色渐暗,佛光渐亮

当灯光亮起时,一切如梦如幻

看完毗卢遮那佛,灯光渐渐亮了起来,就像是千与千寻里的场景,当灯光亮起的时候,就像是踏入了另一个世界,感觉像在做梦一样。

● 从日落到天黑,洞穴的变化最神奇,千万不要错过

如果这里是舞台的话,那么最初创造佛像的人早已离去,但佛像却依然在,每晚都亮着灯。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洞窟是古阳洞。不过洞窟也在修缮,脚手架让灯火通明的洞窟看起来就像是演出的后台。“龙门二十件”中的十九件保存在这里。

●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洞窟。

也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洞窟。

● 古阳洞的石狮,石狮后方有大小佛龛

日本考古学家水野清和长弘敏夫于 1936 年拍摄的照片

清代金石学者从龙门造像碑文拓片中发现了早已被遗忘的龙门,既然被发现,就有可能被盗毁坏,我们看到一些佛像的头部缺失,可能在其他地方。

● 龙门济南洞遗失的佛头及其1920年的塑像

但灯光让我们想象这些洞窟刚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也许在造像业达到顶峰的时候,这里也是灯火通明的。

我们找到了当时的一位“目击者”,就是在古阳洞内供奉佛龛的北魏将领杨大言。

● 《杨大雁造像志》部分

《杨大雁像铭文》是《龙门石窟二十四像》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最初,像铭文并没有书法的概念,仅仅用来记录供养人想说的话。

杨大英不识字,就请了一位文人用自己的口吻写了碑文。他说:

南蛮清剿后,大军返回宫中,军队按一定的顺序行进,经过石窟,看到了先帝的英明遗迹和大圣人的美好遗迹,仰望苍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于是为孝文帝修建了石像区,将各种人物都列出来,刻在石上记录功绩,展示给百姓。

504年正月,将军杨大眼率军北上,路过伊阙,在刚刚开凿的古阳洞,杨大眼望着洞壁上的巨大佛像,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于是决定为孝文帝塑一尊佛像。

● 古阳洞杨大岩造像龛及造像碑

我们的目击者杨大雁曾看到过一个尚未封闭的古阳洞,当时他大概没有想到,这里的佛寺竟然遍布山间。

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常常雕刻嘴角上扬的佛菩萨,因为战乱频繁,微笑可以治愈伤痛。如今,这些佛像依然在那里,仿佛是为了证明,我们可以一边流泪,一边微笑,继续前行。

●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佛像分别位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宾阳中洞主佛像,我们喜欢它纯真的笑容

相传唐代有佛教徒为守护佛法,不让佛法在“生、住、坏、空”四个轮回后遭到磨灭,特意将来自印度的佛像原封不动地刻于此,龙门保留了佛像的原始记忆。

● 最初在古印度犍陀罗地区,佛教信仰与古希腊雕塑艺术相结合,产生了佛像。佛像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逐渐呈现出中原面貌。

● 宾阳中洞入口处,保留着一小段古希腊爱奥尼亚式柱廊,这是古希腊文明曾在此融合的鲜明印证。

这些捐赠者似乎早就意识到,佛像的寿命可以比人的寿命更长,他们相信“山不朽,佛像长存”。或许,正是这样的自信,最初照亮了龙门。

●万佛洞内的万佛壁

● 灯光洞穴

《华严经》将宇宙比喻为因陀罗的倒影网,每个结点上都有一颗珍珠,而每颗珍珠不仅能映照整张网,还能映照每颗珍珠。这些明亮的洞穴就像一张珍珠网,珍珠堆积如山,水流不息。

我们向伊河望去,灯光倒映在水面上,仿佛下着雨。那一刻,我很想告诉一千多年前在这里供奉石像的人们,是的,它们确实是不朽的。

●最后,我们再次看向佛像

如果你来到龙门石窟

●前往龙门:目前已有高铁站直达龙门,从高铁站可直接乘出租车前往景区;也可从市区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

●购票:可通过景区“龙门石窟”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购票,全价票90元。

●关于夜游:龙门夜游需单独预约门票,19:00开始入场;您也可以选择白天(18:00前)入场,待到晚上欣赏灯火通明的石窟,无需另外购买门票。

●游览路线及时长:西山到东山单程约需4小时,建议留出足够时间慢慢游览观赏。

●关于溶洞开放情况:古阳洞正在修缮,具体开放时间可致电景区咨询。

●记得带上身份证,也可以带一些食物和充足的水随时补充能量,但不要扔掉食物包装。

●祝您参观愉快,大饱眼福

最后,佛陀会告诉你

龙门石窟宾阳北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 母亲悼词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