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作为陪都期间,书法家徐伯建通过贵族门第进入文化界,结交著名书法家。
战争时期,重庆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大批文化界人士涌入,书法是战时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书法家徐伯建在战争时期活跃于重庆书坛,引领重庆诗词书法界进入新纪元。
徐伯建在书法创作中
创作中的徐伯建
徐伯建出席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1940年,银河诗社在重庆成立,章士钊、江永任社长,潘伯英任主编。社员在国内外发表大量抗日爱国诗作,并经常举行沙龙聚会,多在城内下罗家湾(今渝中区)曾陆川居住的两层别墅“英宁楼”内举行。周围花草树木,银河诗社又称“罗湾诗社”、“英社”。
据《海派书法代表人物作品集·潘伯英年表》载:“(1940年)章士钊、沈尹默、乔大庄、徐伯建等共同发起成立银河诗社,在《中央日报》、《广报》、《逸时报》、《时事新报》、《世界日报》等刊物开设专栏,潘任主编。至1949年,共出刊百余期。”(注:徐伯建并非发起人,当时由潘伯英负责。徐伯建与潘伯英相识后,被推荐为副主编,后来成为该社骨干)
徐伯建,当选银河学会理事,1947年
1940年秋,徐伯建与潘伯英在渝中区道门口的四川省银行正式见面。两人觉得见面太晚,两天后又回去找潘伯英。此前,潘伯英和曾陆川都很欣赏徐伯建投稿的诗作,并以酒席打赌,谁先找到此人,谁就赢。在最新的投稿中,徐伯建在四川省银行的信笺上写字,而中央银行和省银行相距约200米,潘伯英便来找他。潘先生和曾先生便把徐伯建介绍给了“银河诗社”。
徐伯建读沈尹默《答疑》有感
徐伯建记录鲁迅诗歌
从此以后,徐伯俭的文化圈子扩大了,多方请教前辈,在诗文和书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书法上,徐伯俭特别受潘伯英、沈尹默的影响,因而对褚遂良的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向褚遂良学习的过程中,他刻苦研习《孟和尚碑》和褚遂良的《圣教序》。他认为《孟和尚碑》的楷书很标准,介于欧阳询和虞世南之间,既有欧阳询字的清秀,又有虞世南字的圆润秀雅。笔法厚重多变,字形端正而不呆板。如果以此为基本功去学习褚遂良的《义阙佛龛碑》和《雁塔圣教序》,笔法就会变化多端。这样才能得到褚遂良字雄健、清新、飘逸、飞扬的韵味。
徐伯建1976年录制潘伯英的诗歌
徐伯建录张若虚《春江月夜》
徐伯坚写长字、小楷都是悬腕悬肘的。这是因为徐伯坚看到沈尹默用悬臂抄写他的诗,方法很严谨,但神态却很轻松,他很是惊讶,仔细地研究起来。回家后,他把褚的书法缩小尺寸,照样练习。起初,写楷书方块字很难,半年后,他就能悬臂写小楷了。他体会到,只有悬臂才能轻松自如,笔法灵活,不僵硬。有了这个基本功,他写长字才有稳定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