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者”?!|| 从没有志向到墓碑
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有“视死如生”的文化观念,无论强弱,都把生命结束后的事情当做生命之前的事情来对待。“世上没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本文将简单讲述死者生命结束后陪伴其的墓志铭。
宋孟帝墓志铭,王业博物馆藏
01
墓志铭的概念及构成
墓志铭,又称墓志铭,是刻在坟墓上的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去世和埋葬的时间、地点以及写碑人或死者亲属、后裔的哀悼之情。墓志铭的后半部分一般用押韵的语言写有悼词(碑文),歌颂死者或表达哀悼之情,所以又称墓志铭。
唐李钧墓志铭,盖王业博物馆藏
墓志铭一般由上层写有墓志铭的“盖”和下层写有墓志铭的“基”两部分组成,是我国汉魏以来丧葬习俗的产物或文化现象。据史料记载,受春秋以来奢华葬式的影响,地表墓周围的碑石数量有所增加。
02
墓志铭的由来
《诗经·礼记下》记载,东汉末年,曹操下令禁止厚葬,禁止立墓碑。晋武帝下诏说:“石兽、石碑,既是私赞,又助长伪善,害财害民,莫大于此,当禁之。”禁碑直接促进了墓志铭的发展,使原本在地表的石碑移到地下,墓志铭(墓志铭)逐渐取代了墓碑(碑文)。
五代王夫君墓志铭,王野博物馆藏
03
墓志铭的发展
墓志铭的起源可追溯到东汉,最早以墓砖的形式出现;石刻墓志的形成或定型应在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北魏,成熟于隋唐。
东汉乐书砖刻《洛阳辛火齐朝墓志铭》记载
王业博物馆藏唐徐公墓砖
墓志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的
萌芽阶段:秦朝至东汉末年。这一时期,社会上已有在坟墓中立“墓碑”的习俗,用以记载死者的姓名、生平等信息。
第二
发展时期:魏晋至南北朝初期。受禁碑影响,地上碑文记载的信息只能转移到地下,以小碑、棺椁文等形式出现。
C
成熟期:南北朝时期。墓志铭的名称已出现,墓志铭的形式和风格已逐渐固定,成为墓葬中常见的器物。
男人
鼎盛时期:隋唐五代。从现存的墓志铭可以推断,特别是唐代,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经济实力、文化氛围的影响,上至王室,下至平民百姓,都出现了墓志铭。
埃
衰落时期:宋代及以后。清代叶昌炽、韩睿在《御史教注》中写道:“新出土的宋代墓志铭,仅及唐代十分之一,元代墓志铭不足宋代一半,且好品极少。”宋代以后,墓志铭数量急剧下降,其原因尚待研究。
王业博物馆墓志铭
04
墓志文献的研究价值
4.1 考古和历史价值
随着君主制的更迭和领土的变迁,史料散佚,记载不全,而墓志铭所记载的社会状况、人物生平、地域划分、风俗变迁等,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书籍记载的不足。
洛阳新出七朝墓志铭《隋文帝孔夫君后王氏墓志》
4.2 文化价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体现。墓志铭反映了古代一些道德伦理观念、对女性的劝诫和歌颂。墓志铭体现了求官、尊祖的心理取向。封建社会,官为天下之大事。墓志铭记载了所有官员的官职,以及其祖先、父辈的官职,为研究古代官制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对于非官职者,即使死者是女性,也会记载其祖先、父辈的名字。墓志铭在词汇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句、词韵等表达方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洛阳辛火启朝墓碑》中记载有唐代北益州司马孟先生墓志铭
4.3 语言价值
墓志语言学的研究,有利于加强现代汉语词汇和语言史的研究,有利于字典的编纂和修订,有利于古籍文献的整理。
宋隐帝墓志铭,王业博物馆藏
4.4 书法价值
此外,墓志中出现的篆、隶、行、楷等文字,转化为石刻,便有了“金石”的味道。不同地域、不同的书法家(刻家)也产生了不同的“笔”法和结构,为书法增添了历代的书写风格和审美取向,为书法提供了更多的新材料、新蓝本。
魏晋南北朝元倪墓碑,上海博物馆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