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的风雨人生

2024-12-16 -

周立波,1908年8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资江灯石桥清溪村。 1928年参加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忠诚的文化战士、杰出作家、学者。他也是新中国初期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

1926年,在长沙省立中学读书的周立波受到“五四”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接触和研究新文学。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南工人运动、学生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周立波也离开书房,走向社会,积极投身到斗争的洪流中。

1928年2月或3月,周立波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在上海,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地下党组织视为培养对象,并被招募加入党的外围组织革命互助会。 1931年,周立波到上海神州国光社任校对。 1932年上海“12月28日”事变后,神州国光社工人自发罢工,要求年底双倍工资。周立波在张贴罢工宣言时,被工头唐福标抓住,押往高登道拘捕室拘留。三天后,他被转到上海提篮桥(西监狱)监狱。国民党江苏省高级法院三审,于4月以“煽动劳工骚乱”罪判处周立波有期徒刑两年半。直到1934年7月中旬,他才被保释。出狱后,周立波积极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5年1月,经周扬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34年秋到1937年夏,周立波参加了“左联”活动两年半。一方面,他积极从事左翼文艺活动,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我国左翼作家和作品,讨论苏联进步作家和作品,介绍国外情况撰写探讨艺术规律的理论文章60余篇,翻译《开垦处女地》、《秘密中国》等外国革命文艺作品近百万字。另一方面,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他还发表了一批充满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在《但我的中国》诗中,他反复高呼“我的中国,我慈爱的大地母亲”、“生我是你的!死我也是你的”,并向祖国宣誓:

我知道,

这是我报答地球母亲之爱的时候了。

我对着天空,默默发誓:

“用我所有的热血和精力,

为她奉献,

为了治愈她的伤口,

去消灭她的敌人! ”

同时,面对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的现实,周立波及时参加了倡导“国防文学”的运动,撰写了大量文章宣传“国防文学”,推动建立国防文学。民族统一战线。这些文章强调“国防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领导问题,强调“勤劳群众是他们的主体”。

在上海的十年是周立波革命和文学活动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他不仅成为了名义上的共产党员,而且成为了左翼作家队伍中反对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的前线战士。

1937年上海“八一十三”事变后,周立波参加郭沫若等发起的“战时文艺界服务团”,与左翼文艺人士一起上街募捐。和艺术界。 9月,按照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周立波与第二批文艺工作者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路过西安时,他与舒群到华北抗日阵线担任战地记者,先后为来我国采访的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和美国参赞卡尔森担任翻译。

宝山革命烈士纪念馆_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_宝山革命纪念馆

在此期间,周立波考察了晋察冀边区。他被边境地区军民激烈的抗日斗争深深吸引。在西安写给周扬的信中,他激情澎湃地表达:“我打算正式参军,饱经战火的华北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我将抛弃纸笔,成为一名游击队员”我无忧无虑,无忧无虑地参加华北抗战。”

虽然后来周立波的愿望没有实现,但这充分表明了他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的诚意。同年10月中旬,周立波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首次见到周恩来。周恩来向他和史沫特莱全面介绍了抗战以来的斗争形势。并陪同史沫特莱一行来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前线指挥部,会见了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三位军政首长亲切地向他们讲解八路军的战略战术和平型关胜利的辉煌战绩。同时,他们详细解读了中共中央刚刚通过的《抗日救国十条方针》。随后,彭德怀在万安单独会见了他们,并再次向他介绍了抗战时期敌我斗争的情况。周立波曾据此写了一篇《彭德怀将军论抗战形势》的文章,发表在汉口《新知识》杂志上。

12月,周立波再次受任弼时派遣,陪同美国武官卡尔森上尉访问晋察冀边境地区。 50多天里,他们多次突破敌人封锁。几经周折,他们参观了晋察冀边区广阔的战场,看望了率部作战的我八路军名将贺龙、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等。日本侵略者。王震、徐海东、陈赓等,亲眼目睹了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寇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广泛征集了许多令人赞叹的英雄事迹。 《哭泣》为他后来的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

次年春,周立波从晋察冀边区回到位于洪洞县的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朱德总司令接见他,鼓励他写文章,向后方国统区人民介绍和宣传八路军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随后,周立波前往汉口写信。抗日军民的激烈斗争生活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在昂扬的革命热情的驱使下,周立波文笔飞快,很快写出了报告文学集《晋察冀边区印象》和散文集《战地日记》。作品以强烈的爱国热情,歌颂了英勇的八路军前线战士和不屈的边疆人民。

1938年夏秋,周立波受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指派,陪同苏联塔斯社军事记者瓦里耶夫到江西国民党军顾祝同司令部,后又到新军司令部。第四军在皖南,他与项英会面。 11月,周立波调任八路军长沙办事处。长沙大火后,受周恩来派往湖南沅陵地区领导地下党,与廖沫沙、欧阳山、曹明等人共同编辑《抗战日报》。 《抗战日报》在沅陵恢复出版后,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转载毛泽东《论新阶段》等重要文章,及时传播抗日救亡的声音。党中央在国统地区的读者中。在此期间,他作为《抗战报》记者,深入湘西山区,调查湘西抗日运动和少数民族生活状况,撰写了《湘西行记》和《湘西行记》。 《湘西苗族往事与风俗》等著作。

1939年5月,周立波接到周恩来的电话,调他到桂林《救国日报》任编辑。到达桂林后,他还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的筹备会议,并当选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39年11月,罗浮、周扬把周立波叫到延安。 12月,周立波到达延安桥二沟,被分配到鲁迅文学院工作,担任翻译系主任、文学系教师(周扬曾任鲁迅文学院院长)。当时的易),并教授精选的世界经典课程。从此,周立波革命文学的杰出成就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期间,他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将美感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许多中国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名著进行了全面、深入、生动的分析。和解释。他不仅给学生们讲解了《红楼梦》、《水浒传》、《阿Q正传》,还讲解了高尔基、法捷耶夫、歌德、司汤达、莫泊桑、梅里美、纪德、塞拉菲莫等。维奇、果戈理、普希金、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帮助大家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以其广博的知识和孜孜不倦的教学热情,他细致的分析和独特的见解,他热情的情感和幽默的语气,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他不仅受到文学系学生的称赞,也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普遍受到该系学生的好评。每当周立波在文学系讲课时,一些戏剧、音乐、美术等系的学生也会来听课。阳光普照的教堂院子里常常挤满了听众。

在鹿邑任教期间,周立波还参加了延安文化界的各项活动。 1940年1月,参加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后补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 1941年5月15日,出席延安鲁迅研究会成立大会,发表论文《论阿Q》。同年,他还与何其芳、颜文景、陈黄梅等人组织了文学社“草野社”。他写下了从事文学活动以来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牛》。随后,他根据1930年代初期在上海西牢监狱的斗争生活,连续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麻雀》、《初夜》、《阿金病》、《夏天的傍晚》和《上海西牢监狱》。出版后,受到何其芳等人的高度评价,首次显露出他的小说创作才华。

1942年春,具有重大意义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了。为了深入调查和解决延安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毛泽东特意邀请周立波等鲁艺党员、教师到杨家岭窑洞进行座谈。这就是著名的延安文艺论坛的前奏。 5月初,毛泽东和开封联名致信,邀请延安100多名文化工作者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小礼堂召开座谈会。会议前后共召开了3次会议。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划时代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周立波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听取了毛泽东的许多重要讲话。这次研讨会将给他启发,明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路径,对他今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产生决定性影响。随后,他多次盛赞毛泽东《讲话》的深刻历史意义。他在《遗憾与展望》一文中说:“这个文件发表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很多作者从这个文件中得到了宝贵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教训。我就是其中之一。一。”他在6月12日发表的《思想、生活与形式》一文中,也运用《言语》的基本观点,全面阐释了作家深入生活对于作品实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指导作用。 。总之,《演讲》是周立波文艺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里程碑。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陆毅成立整风学习委员会,何其芳任主任,周立波、严文镜、葛罗为委员。在整风运动中,周立波审视和检讨了自己以前的闭门讲学、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的倾向。他表示,要“在激烈的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工农兵”。忠实的代言人。”

1944年2月,整顿审查结束后,周立波离开鹿邑,调到《解放日报》任副刊部副主任。在《解放日报》办公室,周立波积极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为宣传推广新秧歌艺术、培养扶持工农创作队伍做了大量工作。和士兵。除了编辑、撰写文章外,他还在第359旅参训队兼职任教,辅导干部战士学文化、学写作。

1944年整风运动后,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党中央决定从收复南泥湾的第359旅抽调部分部队南下建立抗日根据地。周立波闻讯后认为,这是他深入工农兵群众、接受实际斗争训练的绝佳机会。于是他决定从军,参加这次南征。他的请求受到第359旅军政领导王震、王首道、王恩茂等人的热烈欢迎,安排他到第359旅南支队司令部担任秘书。

11月初,周立波随队伍出发,离开陕甘宁根据地,冲破日伪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远征湖南、广东。在此期间,部队历尽艰辛,频繁战斗,突破百余道封锁线,往返7个省战场15000余里。南征期间,他虽然担任司令部秘书,但拒绝接受任何特殊待遇。他始终表现得像一名普通士兵,背着背包,行走在士兵的队伍中。夜间行军时,为了不落后,他让前面的战友在背包上缝了一块白布。戴着重度近视眼镜,拄着拐杖,双脚被撕裂、血迹斑斑,他一瘸一拐,就这样在枪林弹雨中与战士们共度生死。

宝山革命烈士纪念馆_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_宝山革命纪念馆

有一天,他只吃了一片生南瓜和一根生辣椒。战斗中,连年轻的武者都疲惫不堪,沉沉的睡着了。周立波还在工作。他经常在闪烁的灯光下写战斗日记,用膝盖当桌子。在鄂南番湖,他亲自起草电报,撰写、编辑、印刷《解放》小报,并负责《解放》小报的全部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无论环境多么困难,局势多么紧张,部队打到哪里,他就向哪里传播真理的声音。小报不仅及时传达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声音,鼓舞了官兵的革命斗志,而且把革命火种向敌占区群众蔓延。该小报内容丰富,形式短小活泼,出版迅速及时。它很受指挥官和战士的欢迎。每当官兵接到小报时,总是赞不绝口。大家由衷地夸道:“这就是我们共产党的作家!这就是我们八路军的作家。”王恩茂回忆起周立波随军南下时说:“如果说南下的战友是钢铁战士,周立波就是文艺的钢铁战士!”

艰苦的斗争生活就像熔炉,锻造着每一个革命者。在枪林弹雨的环境中,周立波也获得了大量的战斗知识和格斗能力。有一次,部队在东进湘江途中,遭遇敌人。周立波和另一位秘书肖琳达因落后被困在一座石桥前。桥下,水流汹涌,无法游泳;桥上,敌机枪疯狂扫射,根本无法通过。就在这危急时刻,他和肖琳达心照不宣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在机枪扫射中冲过桥,迅速转身,进入了安全区。当他们追上部队时,周立波很幽默地说:“原来子弹不能转弯,但我居然掌握了这场战斗的基本知识,今年的战斗没有白打!”

1946年7月,人民解放战争全面打响。我们党领导下的革命军事斗争面临新的转折。 10月,周立波来到东北哈尔滨。为贯彻落实中央“扎牢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东北局正在动员干部下乡。周立波积极响应东北局号召,带头报名作为土改队员到松江省诸河县(即将为尚志县)元宝区,参加土改运动。不久,中共诸河县委任命他为区委副书记。

当时,经过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的连年统治和残酷压迫,东北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大城市中仍盘踞的国民党军队和农村土匪武装的骚扰,给工作队发动群众造成了许多障碍和阻力。在此情况下,周立波和队员深入贫困农民家里,与贫困农民工亲切交谈。他们很快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1947年5月,奉中共松江省委命令,周立波到省委宣传部工作,主办《松江农民报》。周立波一边办《松江农民报》,一边编辑报纸,回忆起元宝区土改时期的奋斗生活。在妻子林兰的帮助下,他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暴风雨》。动笔之前,他打算用东北土地改革的素材,用编年史的方式,表现我们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二十多年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欢乐与幸福。当代农民的悲哀。一共四部分,80岁了。千言万语。开始写作后,我花了50天的时间写出了第一卷的初稿。后来根据省委的意见,我于7月带着初稿到武昌县周家港继续深入生活,参加“砍挖运动”。他在周家港呆了4个月。他一边工作,一边对《暴风雨》第一卷初稿进行了重大修改。他根据周家港发生的“七斗王主”的真实素材,加工提炼,演化成小说中“三斗韩老六”的故事情节。同时,他将当地农民英雄文凤山为追捕逃亡地主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融入到书中艺术典范赵玉林的故事中,使这一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

完成该书后,周立波一有机会就继续深入生活。他走访了拉林、渭河等村庄,并参观了呼兰县长岭区。 1948年7月13日,周立波开始撰写第二卷。中共中央东北局非常关心周立波的创作,特意在松花江畔的太阳岛上为他找了一套房子,让他专心写作。四十天后,《风暴》第二卷完成,并于次年五月由东北书店出版。

小说《暴风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土地改革斗争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作品。刊出后,引起轰动。堪称践行毛泽东《讲话》精神、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政策的典范。这是周立波革命文学道路上新的里程碑,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小说出版后,发行量很大,每个队员都拥有一本,作为土改工作必备的参考书。 5月19日,东北文学工作委员会在文学协会召开了《暴风雨》专题座谈会。1949年6月,《暴风雨》作为东北优秀作品之一被推荐给中国第一次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中国。 1951年底,《暴风雨》被评选为新中国革命文学代表作之一,并荣获当年颁发的苏联斯大林文学奖。随后,《暴风雨》被翻译成英、法、俄以及苏联各少数民族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1959年,林澜将《暴风雨》改编成电影和文学剧本。 196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故事片。

在撰写《风雨》第二卷的同时,周立波被调到东北文联编辑《文学阵线》(先后在哈尔滨、沉阳出版)。次年,任鲁迅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在此期间,他热情鼓励、支持和指导作家管华中篇小说《小英雄冒雨来》的创作。 6月,周立波离开东北。 7月2日至19日,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并担任东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团九人团委成员之一。第一次文学代表大会上,周立波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会员。与郑振铎共同担任全国文联研究部部长。第一次文学代表大会后,周立波调任文化部编辑审查室工作。

1949年10月至1950年6月,周立波担任彩色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锦绣河山》的文学顾问。这是周立波首次进入电影行业,参与电影创作和拍摄。为了拍好电影,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动地展示中国革命的光辉战斗史和新中国的锦绣山河,他和苏联导演一起看望了我国一些领导人。党和政府;他还与《在一起》剧组从北京出发,途经上海、韶山、井冈山、瑞金、南昌、延安等革命纪念地。他们捕捉到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的创业道路上的许多珍贵镜头。

1950年6月,周立波、刘白羽组成中国作家代表团应邀访问苏联。在为期三个月的友好访问中,他与苏联文艺界朋友广泛交往,在苏联人民中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1951年,影片《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同时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就这样,周立波与年底获奖小说《暴风雨》一起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两度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作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周立波将自己获得的斯大林文学奖全部捐献给了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为此,《人民日报》专门报道并表彰了他的模范事迹。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大批干部从农村流向城市、流向工业战线。周立波就是这些干部中的一员。 1951年2月,他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极大热情,马不停蹄地来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在这里,他一边参加工会报刊工作,一边深入职工群众体验生活。历时5个月,我了解了很多工业生产的知识,也更加熟悉了工人的生活。 6月,调回文化部,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工作。此时,周立波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小说《跑铁》。次年2月写出初稿,并修改了两次。

1953年,他再次回到石景山钢铁厂,一边重写《跑铁》一边体验生活。 1954年,周立波带着创作中的问题,再次深入工厂,了解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生活,并重新修改定稿。 1955年5月,《跑铁》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新中国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生活的作品。这也是周立波继续沿着毛泽东《讲话》指导的道路,深入工人生活,不断拓展创作题材的尝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党的指导思想“左”倾错误日益严重的时期,周立波根据对群众生活和创作状况的实际调查和认真思考,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表达了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对革命、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正直作家精神。 1961年7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就改善党的领导和文艺工作者的关系、扩大创作范围等问题发表了意见。主题,并适当安排作家深入探讨生活问题。

1962年8月2日至16日,在中国作协召开的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他对文学创作中日益严重的教条主义、公式化、观念化等不正之风感到痛心。他与Shao 和Zhao Shuli一起,我们建议我们坚持推进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创造英雄,过渡中的中间角色和各种角色,以及根据现实生活的真实色彩,以丰富我们国家的正确主张社会主义文学角色画廊。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_宝山革命纪念馆_宝山革命烈士纪念馆

1963年6月,中国作家协会领先党组织的扩大会议致力于讨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农村地区的几个问题(草案)的决定”。在会议上,周·利博(Zhou Libo)发表了演讲,并明确反对阶级斗争的扩大。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所有问题视为阶级斗争。可惜的是,这些正确的主张不仅当时没有吸引足够的关注,而且后来受到了不公平的批评和攻击。

1966年1月21日,广州的“扬牛晚间新闻”邀请周·利博( Night News)写并出版了著名的散文“ 的节日”。这项工作生动地描述了毛泽东于1959年6月在卢·鲁奎宁(Luo )的陪同下访问他在莎山的家乡。周湖对伟大的领导人的钦佩表示赞赏,赞扬毛泽东和他的家人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作品在特定的政治气氛下提到了烈士杨凯胡伊(Yang ),因此它刺痛了江宁及其团体的反革命性神经。江清公开声称,这篇文章是“侮辱毛主席的反动作品”,并实际上下令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宣传部命令全国不允许全国各地的报纸转载它。

2月,在林比奥(Lin Biao)和江季(Jiang Qing)共同制作的“部队文学和艺术作品论坛的会议记录”中,再次揭示了杀人意图,攻击了周·利博(Zhou Libo)的“风暴”的创造性思想,为“好人必须死于最终”和“创造英雄,但让他死亡,人为地造成悲惨的结局。”这是Lin Biao,Jiang Qing等人的信号,要求Zhou Libo进行调查。 4月23日,“扬昌晚间新闻”再次根据读者的要求,再次出版了周·利博(Zhou Libo)修订的散文“ 节”。这使Lin Biao和Jiang Qing更加愤怒和愤怒。他们公开批评周·利博及其作品六次。他们还为“扬昌晚间新闻”和中央和南部局的负责任的同志带来了灾难,在“文化大革命”的前夕,造成了轰动的“沙山节事件”。 。

八月,宣布了“关于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第十六条文章),并完全发起了“文化大革命”。 Lin Biao和Jiang Qing在晚年利用了Mao 的错误来激发麻烦,并将该国陷入混乱。从那时起,周·利博(Zhou Libo)被标记为“文学和艺术黑线的黑人干部”和匈奴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者”,并受到残酷迫害和批评。在江金的指示下,所谓的“叛军组织”以“监护权审查”的名义非法监禁的周·利博(You Libo)五年,导致Zhou Libo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遭受折磨。

然而,即使在那些日子里,“乌云正威胁要摧毁这座城市”,而在那些黑暗的时代,当太阳从未见过一天的黑暗时代,经过测试已有很多年的周·利博(Zhou Libo)从未在一点点摇摆他对党的信仰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勤奋追求。面对林·比奥(Lin Biao)和江金(Jiang Qing)反革命集团的力量,他没有表现出怯ward的迹象。在那些像恶作剧的所谓批评会议中,周·利博(Zhou Libo)经常公正地说话并大力辩论,驳斥了“四个帮派”的黑人小兵,沉默。

1973年10月,周·利博(Zhou Libo)从“监护权审查”中解脱出来。 1975年初,他回到北京接受医疗。在中央政府领先的同志的直接干预下,周·利博(Zhou Libo)被正式“解放”。 1976年10月,江金的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周·利博(Zhou Libo)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很高兴,并写了诗,以表达他对再次看到太阳的感受。在1977年春天,“四人的帮派”再次看到了一天的杰出作品。周·利博(Zhou Libo)的“风暴”,“山区国家的巨大变化”,并重新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1978年1月,“千江文学与艺术”出版了“ 的事实”。很快,“ Daily”重新发布了的论文“节日”,以应对读者的要求。 3月23日,“ 's Daily”重新出版了“ ”和Lu 的“ ”事件中的“信”,证明了“ 事件”,并证明了作者和作者,他们被判断了很长一段时间时间。牵连的同志康复了。

6月,著名的短篇小说《江吉河上的一个晚上》发表在《人物文学》中。这是一部以军事斗争为主题的小说,该小说基于王Zhen,他是当时的第359旅的指挥官,也是南部超脱的指挥官。这是一部计划中的小说的试用版,反映了1944年军队的斗争生活。在发表工作后,回应很强,并于1978年被授予该国短篇小说的一等奖。它表明周·利博(Zhou Libo)在后来的几年中朝着新的艺术高峰迈进。

不幸的是,Zhou Libo出版了这本小说后,由于灾难的十年毁灭并因劳累而生病,因此生病了。这本小说成为他50年革命文学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 1979年8月29日,在第四届全国文学大会上,周·利博(Zhou Libo)在他的医院床上朗诵了一首诗“希望第四届文学大会召集”,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工作。

所有的艺术才华聚集在一起,

让我们谈谈国庆日的美好时光。

抬起眉毛,剧烈写入有关这四个转变的歌曲,

Wanli 充满了美丽和香气。

线条之间的单词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四个现代化”的成功的信念,并希望为社会主义文学和艺术带来光明的未来。

9月25日上午3:59,周·利博(Zhou Libo)的心脏不再殴打。 9月28日上午,中央政府的领导人王Zhen同志,周阳,毛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告别了周·利博的尸体。 11月18日,在北京的巴巴山革命公墓的礼堂举行了大型追悼会。超过500人在包括Hu ,Wang Zhen,Wang ,Song ,Hu Yuzhi,Zhang ,Xia Yan以及文学和艺术界的代表参加了纪念会议。中国文学与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Ba Jin主持了纪念会议。中国文学与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周阳发表了悼词,并高度评价了周·利博一生的革命性活动和文学成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