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追悼会再次失控,“云端黑烟”亟待治愈

2024-05-02 -

□董嘉义(西安交通大学)

近日,厦门市思明区法院通报了一起侵权案件。 福建厦门的一名女孩经朋友告诉,某网络纪念平台有自己的纪念馆,有灵堂,有详细的个人信息和照片。 该博物馆成立于2016年,已接待超过43,000人次参观。 在这种情况下,RIP网络纪念平台应对用户设立的纪念馆进行严格审核。 但该平台未严格审核被纪念者露露的信息,也未严格落实注册用户实名认证,导致实际侵权人难以认定,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 (光明网11月21日电)

网上追悼会,即“云追悼会”的代名词,是一种信息化、便捷化、绿色化的新型追悼方式。 2007年清明节前夕,民政部下发《民政部关于清明节期间开展群众性祭奠活动的通知》,明确指出推广“网上祭奠活动”。追悼会”等文明祭祀方式。 近年来,为避免现场扫祭可能引发聚集性疫情,全国多地纷纷发布“暂停现场扫祭活动”,“云祭扫”更加活跃因此。 据了解,用户不仅可以在网上祭奠系统中修建坟墓,还可以进行行礼、敬花、祭品、点蜡烛、上香等扫墓操作。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于祭祀和服兵役”。 网上祭奠服务的推出和推广,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习俗的有益尝试,契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孝道抗疫、两全其美的现实需要。 解决了“牺牲性污染”问题,引领了绿色环保潮流,值得点赞。 但在实际操作中,网上纪念活动频频出现问题、混乱,点燃大量“云端硝烟”,造成社会规则和思想污染。

此次事件中,网络追悼平台未能实行实名认证,信息监管存在漏洞,导致出现“人活着却被追悼6年”的荒唐局面。 这违反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触犯了法律法规的红线。 不久前,网络纪念网站“孝道之家”开设了侵华战犯在线纪念页面,公然“吊死战犯灵魂”。 这种情况的出现,无视民族历史,公然藐视和挑战社会秩序和良好风俗。 底线。 诸如此类的各种过激行为,与设立网上健康文明祭祀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些行为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必须严肃对待并严惩。

祭奠网上英烈_祭奠网上平台下载_网上祭奠

还网络晴空万里,必须抓住平台主体责任。 信息来源监管不到位,网络追思平台监管不到位,就会导致追悼会秩序混乱,人心不稳。 畅通平台各环节的审核和治理效率,有助于缓解关键问题、消除失范。 今年4月,网信部有关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明节网络祭扫活动规范管理,督促指导地方网站平台完善平台管理制度和规则,切实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不歪曲历史,对网站工作提出了不得随意创建网上烈士纪念馆、严防活人祭祀等要求。 如何落实上述要求,及时发现、清理、惩治一批侵犯公民权利、破坏历史正义的“烟雾”平台,各地需要继续加强监管、细化保障。

为死者扬名,保护生者的心。 我们希望,在抛开令人窒息的硝烟之后,网上悼念能够回到一个清晰的地方,让所有还来不及出口但仍然值得谈论的温柔和敬意能够得到充分表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