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力推进殡葬改革 改变习俗

2024-05-19 -

开创丧葬礼仪新风尚

——湖南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改变习俗

3月28日,益阳​​市南县马河口镇蔡家铺村党员、志愿者刘志新来到村公墓,为在外打工无法外出的村民刘女士祭奠先人。回到她的家乡。 刘女士通过视频“参与”了整个过程,仪式结束,她非常感激。

今年清明节期间,南县开展“扫墓献花”志愿服务活动,减少人员跨区域流动,助力疫情防控。 与南县一样,全省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殡葬管理,凸显风俗文明风俗主题。 鲜花盛开,寄托哀思,谨慎终以勉励后人。

人民想要什么,政府就想要什么

殡葬是民生工程,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省委、省政府把殡葬改革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指标,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不断提高殡葬公共服务供给和质量。 。

几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湖南省“十四五”殡葬业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 在顶层设计上,殡葬改革已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八大能力提升工程”,在责任落实方面,通过“为人民办实事”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考核,推动务实工作。

3月中旬,记者采访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兴隆墓地。 正在这里举行葬礼的市前洲街道小西桥社区死者家属李芳说:“现在,去殡仪馆办丧事,尸体就可以被接走、存放。” 、火葬等福利待遇,整个葬礼都可以在家举行,节省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费用,人也没有那么累了。”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目前,吉首市等我省115个县市实施了殡葬惠民政策。 吉首市已落实城市特困人员遗体运输、火化、城乡低保等困难对象的基本殡葬服务。 服务费免费。 一些县市的殡葬政策惠及全体城乡居民,成为重点救助对象。 62个县市还建立了节约用地生态殡葬奖励补贴制度。

针对当地一些殡仪馆民间资本逐利经营引发群众不满等问题,省民政厅联动多部门,严厉打击整治乱象。 益阳市殡仪馆、吉首市兴隆墓园等全省6家殡仪馆(设施)收回经营权,再次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为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人民想要的就是政府想要的。 人们普遍反映,现在殡仪馆的殡葬服务“更便宜”、“服务质量更好”。

加快实现一县一殡仪馆、一乡一墓地

我省在农村推广公益性墓地,在城市改扩建殡仪馆和墓地设施,倡导绿色低碳殡葬方式。 “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超过10亿元,改扩建殡仪馆98家、骨灰安置所39座、乡镇公益性公墓和集中殡葬场所205个。 全省殡葬服务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群众办丧事满意度逐年提高。

吉首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原本殡葬基础设施薄弱,火葬率较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地政府自2017年起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投资3.2亿元新建灵堂、火葬楼、火化线、林地等。 公墓山丘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 现在,吉首市地区已实现“集中办丧、集中安葬、统一火葬”。

在殡葬改革方面,南县在全区推行尸体火葬、深埋,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公益性墓地,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实现集群化、封闭式墓地,整治乱葬现象。 “房子的尽头有很多坟墓”。 2021年,该县有4200多人死亡,没有一座新坟。 人们自愿将2000多座坟墓迁入墓地,节省耕地近400亩。

殡葬改革部署_改革殡葬改革_殡葬改革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消除殡仪馆“空白县”的投入,实现一县一殡仪馆、一县一乡(镇)公益性公墓(骨灰安置所)农村公益性公墓旨在解决殡葬服务供给不足、质量差、分布不均的问题。

节俭文明殡葬 绿色低碳追悼会

我省不断加大宣传引导,宣传节俭文明殡葬、绿色低碳殡葬理念。 2020年以来,省民政厅会同省文明办等部门,连续印发文明节俭婚丧喜庆安排工作方案,倡导“新婚、简丧、无杂事”,包括基层简单丧葬在内,乡镇街道每年依据法律、村规民约、民事协议等规定,对自治组织名录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奖惩。

全省各村(社区)成立了婚庆喜委会,由村支书担任主任委员,在退休村干部、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中推选2-3人担任副主任委员。有一定的威望。 各地红白会信息员建立了辖区老年人、危重症人员档案,以便及时掌握、督促和告知辖区死亡、火化、殡葬事宜等信息。尽快。 对于死者家属来说,树立新文明风俗、遏制丧葬不良习俗的要求必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不久前,沅江市新湾镇桥北村居民廖正辉90岁的母亲因病去世。 村党支部书记、红白会主席文辉等人立即赶来吊唁安慰,并参与指导后事安排。 廖正辉等到亲戚放弃了办大事的念头。 从联系车辆接尸体、协助安排后事,到将骨灰运送到墓地安葬,村红白会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 廖正辉等亲戚非常满意。

又到了春天,绿草如茵,梨花随风,清明时节。

今年3月底,省民政厅推出“云上清明节”和“清明文化节”活动,提供网上祭祀、预约祭祀、代客祭祀等个性化、温馨的祭奠服务,在落实疫情防控的同时。 在常态化工作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祭祀祖先的情感依恋,推动全社会树立清明节新风尚。

(文/陈勇冷建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