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帕的诗歌:布赖恩特家族墓地环境分析
2019·04墓地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永恒长眠之地”。在西方国家,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仅是人们缅怀逝者的场所,更是人们参访、亲近自然的场所。为此,本文将以布赖恩特家族墓地为例进行研究。1、布赖恩特家族墓地概况布赖恩特家族墓地由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设计。1968年,布赖恩特夫人委托斯卡帕设计一座墓地,以纪念她已故的丈夫、意大利实业家布赖恩特先生。墓地建于1978年,位于意大利北部小镇圣维托,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西南侧为村落墓地,周围农田环绕,环境清幽。 2、布赖恩特家族墓园造园手法(一)平面布局 墓园呈“L”字形,在布局上采用漫游式布局,取消了传统墓园中的中轴线,让人在园中漫步,步移景异。墓园四周为略向内倾斜的矮墙,墓园内分为家族教堂、主墓室、冥想亭三个区域(图1),拐角处是整个墓园的中心——主墓室。利用墓园产生的斜线和圆角将“L”字形基座两侧串联起来,地形上的转角通过水体的设计自然处理。墓园设有两个出入口,主入口作为公共入口,供游客参观;次入口供家族成员祭祀使用,通向家族教堂。精心设计的平面布局创造出有趣的游览路线(图2)。
(二)建筑与构筑物墓园内主要建筑单元有:家族教堂、家族墓、主墓室、冥想亭和入口走廊。家族教堂位于与其呈45度角的方形水池上,并通过踏脚石与水池外的步行草坪相连。进入建筑需要经过一个圆形的拱门。“圆”代表着和谐,同时打破了整个空间由直线构成的尖锐与僵硬。墙面上有几扇直线型的落地窗,室外水池里的光影透过这些玻璃窗折射进来,让室内变得神秘而梦幻。落地窗的另一边是讲道坛。后面的墙上有几扇小窗户,打开了斯卡帕的诗歌--布莱恩特家族墓地环境分析◇王庆摘要:与传统墓地相比,布莱恩特家族墓地更像是一座花园,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纪念花园,更是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本文通过对意大利布莱恩特家族墓地的研究,探究现代墓地的造园手法,进一步研究现代墓地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布莱恩特家族墓地;造园手法;园林地图2墓地游览路线图1布莱恩特家族墓地规划图木质的合页可以看见外面的风景。讲坛呈金字塔形,阳光透过顶部的小开口照射在讲坛上,充满神秘感。教堂设有落地窗、天窗、小方窗和地窗。光线可以从各个角度射入,落在教堂内各种金属结构上,呈现出流动的光影效果。从家族教堂出发,可以沿着一条下沉的小径到达家族墓地,布莱恩特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埋葬于此。
天花板上的直线形缝隙使阳光可以照进墓室,为墓室增添了一丝生机。倾斜的墙壁迫使人们在穿过时必须弯腰,从而表现出对死者的尊重。主墓室呈拱形,被称为地下墓穴(拉丁语,源于早期基督教的地下墓穴,重要人物和烈士被埋葬在那里,以示荣誉)[1]。墓穴内部镶嵌着威尼斯绿色、蓝色、黄色和白色的马赛克瓷砖,当光线反射到水面上时,非常漂亮。棺材的设计很有创意,两个棺材向内倾斜,相互靠近。斯卡帕解释说,“如果两个生前相爱的人死后仍然相爱,那将是非常感人的。”[2]这种特殊的设计将布里安特夫妇和她们丈夫之间的情感纽带延伸到了来世,象征着爱情的不朽。冥想亭位于从正门进入的方形水池上。通过一条狭长的走廊来到这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冥想亭有一圈可变的窗帘,当窗帘收起来时,这里是绝佳的观景空间;当窗帘放下时,这里便成了冥想空间。窗帘遮挡了视线,营造出一种孤独感。亭内栽种的松柏,亭前水面上的混凝土十字架,都在营造冥想空间的氛围。入口走廊将冥想亭与墓园的其他部分连接起来,既是入口空间,也是连接。墙面上两个相交的圆圈形成了一个框景。这里的建筑内部层次丰富,人们从正门进入走廊,可以欣赏到郁郁葱葱的绿植如画的风景,没有传统墓园的阴郁死寂感。为了解决采光问题,在狭长的走廊里,建筑顶部开了一条细长的凹槽。阳光从顶部和环上照射下来,形成83万平方米的数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