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术史、岭南园林、红色基因,这里有环绕五山的三件“瑰宝”

2024-09-29 -

今年以来,广州天河区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两轴”发展空间格局,将重点发展环巫山创新源区等七大重点发展区。

相传吴山街现被嵩山、茶山、黑山、象岗山、凤凰山五座山所环绕。中间形成一个盆地,称为“五马饮泉”,故名“五山”。还五山创新源区(以下简称“还五山”)北起华南国家植物园,南至黄埔大道西,西至白云山,东至科云路,面积约28.12平方公里。

纵观历史,还雾山在广州历史上曾发挥过重大作用。这里山水相连,“山峦起伏,池塘碧波”。它是广州最早的大学城和科学城,曾经是华南地区最大、最受欢迎的城市。重要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心。

徜徉在五座山之间,你会被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色所包围。

宝益:百年学术传统,汇聚高等教育传承资源

银河革命公墓_银河公墓革命历史_银河革命公墓开放吗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建于民国时期,是华南地区最高的大学,也是全国著名大学之一;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是广州最早的专业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在原临时总统府创办南方大学,叶剑英任校长; 1952年,在全国院系重大调整中,在南方大学原址组建华南师范学院,在中山大学原址先后组建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 。这些学校的建立,见证了华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石牌—巫山高教区。

与此同时,一大批科研机构也扎根于此。仅1958年至1959年,就有广东省邮电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天文台、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林业、省机械研究所等8个科研单位在还雾山设立。其中,电子工业部第五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可靠性研究的权威机构。它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对通信和部件的核效应。测试。

目前,幻屋山辖内有大学5所、科研院所11所、职业学校16所。科教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天河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天河地区的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村庄车陂工业。环五山片区工业以仓储业、机械工业为主,分布在元岗、长兴、兴华街道。具有代表性的有1966年在上燕港成立的人民机械厂和1969年在东莞庄成立的南海机械厂。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机械厂是广州唯一一家研发雷达设备的厂家。一成立就接受了国家重点工程运7飞机配套项目研制“251”导航雷达的任务。本厂生产的L-2型全尺寸导航雷达雷达预警装置1990年被机电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军工产品荣获国务院科委技术改造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广东省科学大会优秀科技研究成果奖。 20世纪90年代,巫山科技街建成,成为软件信息产业的摇篮。

包二:岭南园林,山水生态融合典范

银河革命公墓_银河公墓革命历史_银河革命公墓开放吗

1931年至1937年,按照孙中山生前的指示,在石牌兴建国立中山大学新校区。校园建筑“按山数编号,排列错位”。利用建筑物和道路组织山丘,形成南北向的“山系”地形中轴线,低洼地修筑堤坝、池塘,形成东西向的“水系”轴线。原来的丘陵荒山被建成景观校园。其景观轴线、主要建筑群、道路等基本格局至今仍保留,风采仍在。

还雾山是两个国家植物园之一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所在地。华南植物园于1956年筹建,近70年来,历经数次规划,才达到现在的规模。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最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之一。公园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和岭南风情,使之成为一座科研体系完善、科普内容丰富、规划布局合理、园林景观优美、公园建设一流、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山水园林。观光、休闲。 。园林小品将传统造园手法与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常利用花窗、景墙、清晰的建筑形式和精美的构件,创造出完全融入景物的园林建筑。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水榭更是岭南现代主义的代表。建筑经典。

宝山:红色基因,近代革命的见证者

走进银河革命公墓,满地都是英雄花的“红”。这是华南地区第一座政府设立的革命纪念墓地。作为规划好的陵园,保存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烈士、领导人、著名艺术家等。沙基惨案烈士、1911年辛亥革命烈士、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主席林为民等国内外有影响的爱国人士以及一批革命烈士、军人和名人埋葬在这里。

银河革命公墓_银河革命公墓开放吗_银河公墓革命历史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留学生接待中心、刘永福营碉堡旧址、抗战革命根据地昌措村等地,无不讲述着爱国、务实、开拓、进取的故事。创新。 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爱国将领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台湾抗击日本侵略者。 1899年11月,刘永福返回广州,组建黑旗军第四营,驻扎在广州东郊的雁塘、雁塘。巫山地区。 1938年6月,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在昌厝村成立,广东第一支农民抗日队伍——广东青年抗日先锋崔第一支队队长就驻扎于巫山。梁氏宗祠。这些故事说明,还巫山已经蕴藏着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的内在张力。

还舞山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价值特色鲜明。经调查,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5处(其中广东省革命不可移动文物15处),历史建筑24处,传统建筑27处。包括云从龙墓、粤军第一师烈士纪念碑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历史园林一座。

厚重的历史是幻雾山创新源区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动力。目前,天河区正在对该区域内的文物、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地进行保护性修缮。在满足法定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遗产的价值和保存情况提出灵活的指引,鼓励结合周边环境合理利用。以“发挥遗产公共属性,打造特色文化遗产路径”为文化路径,立足片区历史校园历史文化遗产、科技创新和现代革命文化,打造多元历史文化体验路径构建在文化源回路的基础上。连接各类文化遗产地,增加历史文化空间的可达性和联系性,打造多元化、高品质的历史文化空间,展示还雾山创新源区的历史文化魅力。这是天河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实现高水平创新、产业高增长、高品质生活,建设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源头区和全流程创新生态系统。

文字|记者 付昌

图片|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