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悼念词

2024-08-24 -

退休教师追悼会悼词(共3篇)

退休教师追悼会悼词(上)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风在呜咽,大地在哀号,今天我们隆重集会,以沉痛的心情悼念李春柏先生的不幸逝世,并向他的家人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李春柏先生生于1928年7月5日(农历六月初二),因病于20xx年3月3日(农历二月十一)十二时二十分逝世,享年85岁。

李春柏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xx岁参加工作,在xx等学校任教,xx年退休。四十余年来,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中小学教育工作。工作中,他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当时他每月工资只有二十多元,但无论是在离家几十里的异乡,还是在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湖区,他总是辛勤耕耘,默默耕耘,几十年如一日。对待学生耐心细致,教书育人,用浓浓的爱心和极强的业务能力把一批批孩子培养成成人。由于工作出色,成绩显著,他于xx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xx局领导职务。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多次荣获xx级先进工作者奖章、xx级劳动模范奖章,将自己的一生经历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他的教育下,一批批年轻人成长起来,奔赴祖国各行各业,他的学生有的在xx,有的在xx。他是优秀人民教师的典范,为中小学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退休后,两鬓斑白,他依然勤奋地致力于文学研究,在网络上发表文章,荣获《中国时报》荣誉称号,是生活、学习、工作到老的光辉典范。

李春柏同志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有六个孩子,他继承了优良家风,勤劳节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的生活。在自己每天只挣二十多元微薄工资的艰苦岁月里,他舍不得吃舍得,拼命攒钱供孩子们上高中、上大学。他还能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情操。他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滋养了孩子们艰苦奋斗的意志,为孩子们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春柏老用生命培育了一批批重要的人才,如今,他子孙满堂,家成了一个学者世家、文化世家。他的子孙中有xx名大学生、xx名研究生、xx名博士生。他们都有各自的重要职位,有的是国家重要干部,有的是……,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二女儿大学毕业后还出国去了美国。子孙们的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他的谆谆教诲和模范带头作用。为家庭、为祖国、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春柏先生一生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勉尽责,生活上勤俭持家,一生从不贪图享乐。晚年时,他的儿孙们都有了美好的前程和可观的收入,他自己也有了丰厚的退休金,也该是他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但他却依然安于平静的生活,从不穿高档的衣服,不享受豪华的宴席,儿女给的钱他总是舍不得花。在重病期间,他还惦记着儿女的生活和工作,直到临终前夕还在为儿女牵挂,直到得知儿女安好,他才安然地闭上了眼睛。他的品格确实值得赞叹和流泪!

李春柏先生一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与家人和睦相处,为人慷慨仁慈,对邻居真诚友善,乐于助人。他为人宽厚大方,能开导人。他一生从不与家人、邻居发生争吵。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给邻居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李春柏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一位受人尊敬的邻居,一位备受尊敬的同志。然而,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是我们莫大的悲痛!天空在哭泣,世界在哀号,太阳遮盖了往日的光辉,人间失去了往日的欢歌。所有人都流泪悼念他的不幸离世!

愿李春柏先生安息!

退休教师追悼会悼词(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浮云写满悲伤,天空流下泪水。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追悼会,悼念教书育人、辛勤工作的我校退休教师。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工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向他们的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向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1939年4月5日出生,1957年参加工作,在商水县高级中学、阴阳召高级中学、元汇区职业学校任教32年,历任教研组组长、教务长、工会主席。1998年光荣退休,20xx年3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同事失去了一位老战友;朋友失去了一位老伙伴;子女失去了一位好父亲。深感悲痛!

他一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果断的工作作风、卓越的工作业绩,赢得了教育界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广大师生的爱戴。这样一位好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长辈,一个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同志,对亲朋好友怀有依依不舍之情,对妻儿怀有深切关怀之情,虽然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他那关爱学生、真心关爱学生的优秀师德,他那面对挫折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将成为我们永远的榜样。

作为教师,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勉工作,从不抱怨。32年来,他从不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作为同事,他谦逊体贴,心胸开阔,为人正直。在担任教研组组长期间,他帮助一批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指导一节又一节优质课取得良好成绩;作为教师,他身教重教,传道授业,育人深远,影响深远。如今,每逢春节,还有往届毕业生前来看望他;作为丈夫,他节俭朴素,对妻儿关爱有加;作为父亲,他吃苦耐劳,体贴入微,严于律己,养育了四个孩子。孩子小的时候,他的工资低,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孩子,收入还不够糊口,家务繁杂,但他无怨无悔。人生八十四载风风雨雨,短暂;三十二年耕耘,硕果累累。

当年,您是事业的栋梁;如今,星辰已沉,月色已落,只剩下悲鸣。!安息吧!您的家人永远怀念您,您的朋友永远怀念您,您的同事永远缅怀您。

,安息!

退休教师追悼会悼词(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青山低头,江水哭泣。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追悼会,悼念教书育人楷模、辛勤园丁、凤来乡中心学校退休教师陈元芬同志的逝世。

陈元芬同志,女,汉族,武隆平桥人。生于1928年11月19日(农历冬月十九),20xx年因医治无效在武隆县中医院住院部去世,享年岁。

恪尽职守教育事业,师德永存。

退休老教师追悼会悼词_退休教师追悼会悼词_退休教师追悼会领导致辞

陈元芬同志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她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爱教育、爱学生,把全部的热情和心血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用一生的实践谱写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

她出生于普通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勤奋上进,品学兼优,1950年3月参加革命劳动,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先后在中村庙小学、平桥小学、松岳小学、庙崖小学、宝河小学、松坪小学、凤来小学任教。

在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她刻苦钻研专业,脚踏实地地在人民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工作。她以崇高的师德和深厚的学识,启迪了无数青年人的心灵,培养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祖国的建设输送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栋梁。几十年来,她牺牲了无数的节假日,到学生家中登门授课,给渴望知识的学生送去了甘霖。几十年来,她“心系学生,勤于育人”,几十年来,她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教学成绩优异。如今,她的学生遍布各地,她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她一生勤奋敬业,任劳任怨,一心一意为学校和学生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尊敬和爱戴。她不愧是勤劳的园丁,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她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她像蜜蜂,不求回报,只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赠予他人。

关怀子孙后代,是莫大的恩惠。

陈元芬同志一生为子孙后代操劳,她不但是教育战线上的好教师,更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孩子的好母亲。她朴实勤劳、善良坚强,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为了给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她辛勤工作,勤俭节约,生活十分俭朴。为了让子孙后代健康成长,她严中带正,善教善用,既是良师,又是良友。当她的几个子女相继成家立业,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奉献智慧和本领时,她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尽心尽力为子孙后代分忧,毅然承担起抚养教育孙辈的责任。为了子女的成长,她操劳不已,从生活中的一顿早餐到子女的一头秀发,她都无微不至地照顾。学习上从一个单词、一个定理,她都亲自帮助、整理,为了子孙,她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谁说儿女之爱报答不了父母之恩?”无私的母爱将永远铭记在后人的心中。

乐于助人、充满爱心。

陈元芬同志的一生,是关爱他人、以德为先的一生。她心胸宽广,为人正直,为人真诚,以德为先。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在亲戚眼中,她是一位关心体贴、善解人意的大姐姐;在朋友眼中,她是一位豁达乐于助人的好伙伴。谁家有困难,她就慷慨捐款,伸出援手;谁家生病了,她就赶到医院,送礼安慰;谁家孩子没人照顾,她就把他接回家,悉心照顾。

一个人做些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她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人缘很好。难怪她住院期间,那么多同学、家长、同事、朋友、和她打过交道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安慰鼓励她。

精神永存,教师灵魂不朽。

三十年,我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带给学生不少才华;八十年,我在风雨中辛勤耕耘,挺拔雄伟,终于换来一片光明的未来。

陈元芬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朋友、好伙伴,后人也失去了一位慈祥可敬的母亲。但她崇高的师德、谦虚务实的品格、执着的事业追求、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激励我们。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退休教师追悼会悼词_退休教师追悼会领导致辞_退休老教师追悼会悼词

陈元芬老师,休息吧!

永恒烛光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追思、悼念、祭奠、吊唁、扫墓、献花等活动虚拟化转移到网上,让失去亲人的朋友的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悼念逝去的亲人。

【退休教师追悼会悼词】相关文章:

退休教师悼念词

教师追悼会悼词

教师追悼会唁电

教师追悼会悼词样本

教师追悼会经典悼词

教师追悼会悼词模板

环球追悼会悼词

经典追悼会悼词

追悼会悼词

老师悼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