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毕业课! 校园百年建筑“更新”,变身红色文化教育“课堂”
上海高校红色教育地图又添新地标。 6月26日,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建筑、刘占恩烈士故居修复并重新开放。 “用热血铸就丰碑”、“忠心春晖”红色文化主题展开幕式在此举行。 不仅再现了建筑原有风貌,上海理工大学还将刘占恩烈士故居打造成展示和传播学校百年的“初心之地”和“荣耀之地” ——古老的红色文化。
带有红色基因的老楼,成为毕业生上“最后一课”的“课堂”
在上海理工大学站恩大道旁,有一栋红砖白窗的老建筑。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者、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前身)首任华人校长刘占恩曾在此居住十年。
从展览中的一系列老照片和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刘占恩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创办了沪江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并聘请了王仁树、陈望道、郑振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 该讲习班共举办4次,先后向新四军输送了70余名骨干成员,为上海周边抗日游击队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刘占恩还在湖东公社创办了女工平民教育学校和夜校,为当时的地下党组织工人学习知识、组建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等提供了便利,成为工人的根据地。是女干部抗日救国运动的摇篮。
他将沪江大学从“中国的大学”转变为“中国的大学”。 也正是在这里,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积极探索教育救国之道,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1938年,刘占恩被日伪刺杀。 他用鲜血实践了“广泛的、建设性的、纯粹的爱国主义”。
红色文化的鲜明印记铭刻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中,一座座流淌着红色基因的老建筑成为生动的育人“课堂”。
今天,上海桃芬纪念馆、国歌陈列馆、李公朴研究会、扬州烈士陵园纪念馆的专家学者来到现场。 作为学校红色文化讲座团成员,他们向师生们讲述了“院长党课”环节。 红色历史与学校历史密切相关。
主题馆正式开馆前,出版印刷与艺术学院辅导员张莉早早提交了预约申请。 今天,她带着90多名同学来“打卡”。 “我们要在这里给毕业生党员们上一堂离校教育的‘最后一课’,通过红色脉络的追根溯源,让这些最有价值的学校历史资源章节,成为他们未来成长的精神食粮。” ”。
一代代青年学子续写新时代报国故事
从动乱年代的红色堡垒沪江花园的革命先行者,到新中国成立后办办社会主义大学,再到新时代勇敢肩负建设强国的使命……展览以刘占恩故居为主题,以“忠于春晖”为主题,通过照片和实物,展现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奔赴祖国各地,用硬核科技助力中国制造蓬勃发展的故事。
博物馆里用泛黄的纸张,字迹优美,陈列着四川东方锅炉厂94位校友写给母校的书信。 “祖国在召唤,工厂在招手,我们在战斗中成长,在不断学习进步中,时时刻刻在工作和锻炼中,都能听到我们的胜利之歌。”
这封信的背后,是一批批南大学子投身“三大动力”和“大小三条战线”建设的缩影。 电力工业是新中国初期工业发展的基石。 他们奔赴东北、奔赴西南,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
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原董事长何牧云扎根四川绵竹汉王镇近30年,见证了这家诞生于四川省绵竹市的小工厂的成长历程。一条山沟变成了“大人物”,发电设备占全国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 “我们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抱着一定要成功的信念,在工厂里吃住、加班,我想这就是‘爱国坚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精神修炼。”
今年毕业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罗启子选择到上海汽轮机厂工作。 他说:“这次展览让我非常感动,各路先辈为祖国建设献身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震撼人心。来自‘杰出工程师的摇篮’到‘中国汽轮机的摇篮’,我愿意紧紧跟随他们。” 步伐、汗水,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续写’新时代报国故事。”
“刘占恩烈士故居是一个集体记忆的地方,是一个我们可以鉴古知今、从历史中汲取新东西的地方,也是一个为我们提供灵感和动力的精神指引之地。未来,我们希望它不仅成为学校空间上的‘文化地标’,更是一个精神指引的场所。” 履行立德树人使命、高举爱国主义教育旗帜,也要成为‘红色根据地’。”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建勇说。
今后,刘占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博物馆将向公众开放,并接受校内外预约参观。 这将是学校开学的第一堂课,也是毕业的最后一堂课。 也将成为校友重返校园、回顾学校历史、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园。 学校还将联合大中小学和街道社区开展一系列活动,使之成为青少年学习教育党史的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