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伊阙佛殿碑的临摹

2024-05-28 -

文作诗 文/图 编辑 王秀华

古人把临摹书法作为学习书法的日常功课,称之为“日课”。我认为,学习书法除了要广泛临摹、吸收各家之长外,还需要有一本自己喜欢的、每天必读的字帖。这本字帖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字帖要静,篆、隶、楷三体兼备;二是要够长,最好是几百字甚至几千字;三是内容要优美;四是书风不必太浓烈。褚遂良楷书《义阙佛龛碑》(以下简称《义阙碑》)就是一个理想的楷书日课典范。

1.阅读帖子

关于伊阙碑,我们至少应该读到这样的信息:第一,伊阙碑是褚遂良现存最早的可靠书法作品,成书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时年褚遂良四十六岁;第二,伊阙碑虽名为碑,实为摩崖石刻,且书法“奇伟”(宋欧阳修)、“古朴”(清郭尚贤)、“清空崇简”(清杨守敬)、“厚重雄伟”(清康有为);第三,伊阙碑承上启下,不仅是对魏、隋碑版的总结和总结,而且开启了中唐颜真卿的气势。 而且楚人成熟的《雁塔圣教序》所形成的“秀美婉约”风格,必定是建立在此之上。杨守敬的《平碑记》对此总结得很好:“方正宽阔,气势磅礴,却不奇异,仍承陈、隋旧风。晚年登山始力求变革,吾亦知婉约婉约,必先达此境界。”

2. 复制

首先是笔法的控制:以直厚为基调,辅以少量的柔性笔法来调节“气氛”。《义阙碑》的点、横、竖、左、右、右、勾等笔法,都“细硬如弯铁”(康有为)。点笔直厚,中间坚实饱满,少有起伏。中间穿插少量的柔性笔法,活跃“气氛”。

“点”的变化比较灵活丰富,有一个点的横、竖、斜、抬方向的变化,也有二点、三点、四点的组合,但整体上“点如高山落石”的感觉并不轻浮。一点如方、之、文、宝盖头等;二点如善、美、谷、曾、平、乎、六、其、普、业、于等;三点如三点水、绞丝部首、心等;四点如四点火、雨部首、水部首等。变化多端,但沉重。

“横”字有“一”、“三”、“宫”、“正”、“下”、“峙”、“峙”、“所”等,长横字有“千”、“离”、“真”、“云”等,左右开合,与短横字形成对比,并有一定的起伏。

“十”、“中”、“申”、“车”、“下”、“千”、“川”、“州”、“排”、“神”等“竖”字,或为悬针,或为悬露,犹如溪中之柱,支撑着整个文字的重心,方向适宜。

除了短、平、长、竖等笔画外,还有方尾笔画,如在、缪、峙、沙、毛、川、程、藏等字,笔画果断有力,这在伊阙碑中颇具特色,值得关注。

下笔有横、斜、倒三种,写字时要稳,要用力,每一笔都要到笔端,不能只在表面划。

折纹犹如壮士屈臂,筋骨强健,富有弹性,如“吾”、“木”、“旦”、“切”、“尔”、“宫”字中的横折,给人以力量之感。

钩亦然,不论横钩、竖钩、弯钩、横钩、斜钩、竖弯钩,都是边推笔边提笔,铁如银,绝不轻挑,绝不锋利。

其次是结构的把握:基调以开阔为主,很少安排结构和姿态。结构可分为左右关系、上下关系、环绕关系三类。全部表现在前面,很少插入和倾斜。典型的单字有二、元、图、散、幽、表、去、论、元、魂、见、奎、卖、秀、楼、英、陈、合、段、山等,或随意选取一小段“成诗傲点儿转反集……”等,已打开了中唐燕鲁公的气势。

第三,在构图上,有横行竖列之分。相较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内行字小外行字距和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内行字大外行字距小的布局,《伊阙碑》在字内外空间的处理上,更趋向于颜氏的做法。

3. 抄写伊阙碑注意事项

学书法,要用宏观、系统的眼光去看待碑文。至于楚体楷书系列:《义阙碑》是褚遂良对北魏楷书的继承和总结,肯定而统一,属于楚书第一阶段;《孟法师碑》是褚遂良对北魏碑和前辈欧阳询、虞世南楷书的思考和综合,丰富而杂糅,不够统一,属于楚书第二阶段;《雁塔圣教序》是楚书的成熟阶段,丰润华丽,富有个性。基于以上对《义阙碑》的认识,临摹有几点建议:一是适当放大临摹,字径在三寸见方左右;二是牢牢把握其宽阔、气势磅礴的风格特征,把握其总体气势。在这个阶段,可以暂时放开一些细节,用肯定、简洁的笔法书写,这是至关重要的; 三、用浓墨书写,达到墨色饱满、气势十足的效果。

伊阙佛龛碑》_伊阙佛龛碑字多大_伊阙佛龛之碑文

伊阙佛龛碑》_伊阙佛龛碑字多大_伊阙佛龛之碑文

伊阙佛龛之碑文_伊阙佛龛碑字多大_伊阙佛龛碑》

伊阙佛龛之碑文_伊阙佛龛碑字多大_伊阙佛龛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