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指出了咸丰皇帝的三大缺点,咸丰皇帝是如何反应的呢?

2024-08-31 -

1850年,道光帝去世,咸丰帝即位。

咸丰帝即位之初,颇有进取心,罢免了朝中和平派代表穆章阿、耆英,大胆任用肃顺等改革派官员。他每日勤勉工作,亲自审阅奏折,不像其父亲道光帝晚年主要依靠军机大臣起草诏书。

不仅如此,咸丰帝还下诏畅通交涉渠道,鼓励大臣讲真话,向朝廷反映意见,“皆准实言,密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咸丰皇帝的这个决定,犹如一股清风,吹进了昏昏欲睡的政坛。正如曾国藩所说:“十余年来,九卿无一人对时政得失发声,群臣无一人对地方利弊发声,皆是沉默。时势之风,有人不解其所以然。群臣奏疏,无一人提皇帝德行兴衰,无一人批评群臣过失。”这就意味着,十年来,群臣从未说过国家有什么严重问题,地方有什么弊端。负责谏议皇帝的官员,从不指出皇帝的错误,也从不弹劾群臣的过失。

曾国藩等多位大臣纷纷上书献策,奏折如雪片般飞到咸丰皇帝的案头。曾国藩写下了《应诏奏折》、《日务奏折》、《裁军奏折》、《民患奏折》、《平银价奏折》等一系列奏折,从政治、经济、社会、财政等方面全面梳理清清朝面临的各种危机,并一一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奏折是什么意思_奏折图片_奏折

咸丰皇帝最初读这些奏折时,兴致勃勃,全神贯注。然而,随着奏折越来越多,他开始不耐烦了。后来,当大臣们给他提建议时,他要么草草地读一读开头,竖起大拇指,然后扔到一边,要么干脆拒绝。

更有甚者,咸丰皇帝召见大臣时,常常会说“吾等必定会亲自处理”、“吾等之事,岂容大臣过问?”,仿佛在说“大清朝是我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曾国藩对于咸丰皇帝的态度十分不满。1851年,曾国藩已经40出头,在官场混了十几年,本该有处事圆滑的生存本领,但关键时刻还是露出了“愤青”的一面。曾国藩决定再上一份措辞激烈的奏疏。

奏折图片_奏折_奏折是什么意思

奏折_奏折是什么意思_奏折图片

这篇奏折名叫《恭呈三策防弊》。在奏折中,曾国藩把矛头直指咸丰皇帝,指出他的三个缺点。一是善于小节,忽视大局。二是只重花言巧语,不求实效。三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肯听从劝告。“此三事,若早发现,京师可免;若等弊病严重了再去扭转,则难有作为。”意思是说,这三个缺点,早改正,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如果任其发展,成为弊病,那就无计可施了。

咸丰皇帝接到曾国藩的奏章之后,是什么反应呢?《曾虎谈会》记载:“咸丰皇帝看了奏章,大怒,将曾国藩摔在地上,召集军机大臣来责罚。”咸丰皇帝当场就怒不可遏,将曾国藩的奏章摔在地上,召集军机大臣来责罚。

奏折图片_奏折是什么意思_奏折

平心而论,曾国藩的奏疏确实犯了禁忌。唐宋明代,大臣经常上奏批评皇帝,皇帝也不认为这是犯规。但到了清代,皇帝和大臣的界限就很明确了。大臣们再也不敢像前朝那样随意批评皇帝了。别说批评了,就连普通的奏疏都要慎重考虑再三,生怕一不小心触犯了皇帝的禁忌,丢了脑袋。

眼看曾国藩即将面临灾难,幸亏齐隽藻、季志昌等大学士站出来为其求情,才平息了咸丰帝的怒火。后来,咸丰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下诏书,其中除了为自己辩解外,还对曾国藩大加赞扬:“曾国藩奏疏,吾已细读,意在指出批评的善因,防止弊端,虽迂腐不通,其意尚可。”

咸丰帝最后说:“我想到做皇帝的难处,各位大臣也应该想想做臣子的难处。大家互相商量,各司其职,才能使国家真正有成效。”做皇帝有皇帝的难处,做臣子也有臣子的难处。以后大家好好努力吧。

不过咸丰皇帝虽然这次没有刁难曾国藩,但后来还是刁难了他。曾国藩率先成立了湘军,成为抵抗太平军的中坚力量,但咸丰皇帝却不愿给他权力,一度气得曾国藩离开军队,回乡奔丧。咸丰皇帝在曾国藩去世前一年,才任命他为两江总督。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奏疏》、《清史稿》、《清实录》、《曾虎谈会》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