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人类及旧石器考古取得重要进展,可能是石器技术传播和人类扩散迁徙路线的重要环节
(神秘地球报道)据众安在线报道:安徽地处东亚中心,地势起伏,河网密布,湖泊沼泽密布,多样的地貌单元和生态环境,为远古人类创造了理想的栖息地。 1980年代初至今,安徽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内部科研院所,在这座古人类居住的伊甸园中,先后发现了和县人、阴山智人、化龙洞智人三处古人类遗址。 收集了大量包括头骨在内的珍贵古人类化石。
近年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安徽在古人类发现和研究及旧石器时代考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确立了我省在人类起源及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一些正在进行的研究可能会填补古代人类石器技术传播和扩散的迁徙路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和县猿人头骨
和县猿人
近乎完整的头骨化石震惊世界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杨忠建院士在当时仍属安徽省(现属江苏省)泗洪县下草湾发现了人类股骨化石。 经过研究,确定其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万至五万年前。 人们被称为下草湾人。 这也是安徽发现的第一块人类化石。
1973年冬日的一天,马鞍山市和县陶店乡村民在挖渠时,不小心炸开了山坡北崖的一个山洞。 举世闻名的和县猿人遗址,沉睡数十万年后被重新发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董哲博士介绍,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黄万波与安徽省文物队方笃生合作,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 1980年至1981年,先后对龙潭洞进行了考察。3次考古发掘,出土了16块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骨、两个头骨碎片、一个含两颗破碎下臼齿的左下颌骨和10颗牙齿。
和贤猿大头骨
头骨化石对于研究古人类的脑容量、思维进化、行为适应方法等具有重要价值,是最关键的化石部分。 和县猿人遗址发现一具较为完整的头骨化石,立即引起国际古人类学界的轰动。
黄万波等人根据龙潭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与北京人和北京人之间一系列解剖学特征的明显连续性,得出龙潭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在人类进化树上处于直立人阶段的结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 有学者进一步将其命名为“和县人”,是直立人的一个亚种。 安徽博物院郑龙亭等人综合了和县人遗址各方面的资料,撰写了专业论文《和县人遗址》。 “和县人是安徽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第一个直立人化石,证明了长江下游地区在中更新世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具有重大学术意义。”意义”。
银山智人牙齿
智人
或者与尼安德特人进行基因交换
1982年,合肥市巢湖市南7.5公里的阴平镇岱山村阴山采石场中发现了阴山智人遗址。 这也是继安徽机河县发现猿人化石后,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董哲介绍,1982年至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春华、张银云,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方笃生等人合作,对这座古墓进行了两次发掘。银山智人遗址,获得一件非同寻常的文物。 还发现了一处完整的人类枕骨化石和一处不太完整的人类上颌骨化石,并发现了十多种古代哺乳动物化石,包括中国鬣狗、剑齿象、犀牛、肿鹿等。
根据对出土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专家认为这些古人类化石属于早期智人或与早期智人非常接近的古人类。 银山古人类化石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 董哲介绍,近年来,贝利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刘武研究员对阴山智人上颌骨化石进行了几何形态观察,认为阴山智人的一些性状显示特征与欧洲尼安德特人相似。 可能存在基因交换。 银山智人以及中国许家窑人、许昌灵井人等一系列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也表明中国在10万至3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古智人”。 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镶嵌型的物理特征。
关于银山智人的生存年代,格伦等学者对伴随的动物化石进行了年代测定,认为其生活年代应在16万至20万年前。 “作为长江下游唯一的早期智人化石遗址,阴山智人遗址对于研究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以及与外界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化龙洞出土古人类头骨
化龙洞遗址
进一步证实安徽是我国古代人类进化的重要地区
化龙洞遗址位于东至县尧都镇王村村庞王村组。 1988年在采石作业中发现。2004年,安徽省博物馆郑龙亭在这里进行了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调查。 2006年7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韩立刚在化龙洞遗址进行野外考古发掘,获得古人类头骨化石碎片2块、臼齿1颗,以及大量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吴新智先生也来到现场并给予高度评价。 考虑到该遗址可能对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韩立刚将其命名为“化龙洞”。
由于次年韩立刚教授去世,化龙洞遗址后续发掘研究长期停滞。 2014年至2018年,中国科学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连续五次对化龙洞遗址进行野外考古发掘,共发现古人类化石16块,包括比较完整的头骨。 。 董哲说,根据洞壁上的石灰华、钙板、动物化石等物质测年结果,专家认为化龙洞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0万年。
除古人类化石外,化龙洞遗址迄今还发现了8目、24科、43种(含待定种)动物化石,以及大量石器。 石器和动物化石表面的切割、粉碎痕迹表明,化龙洞是古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多功能场所。
化龙洞遗址是我国继周口店、蓝田、和县、南京之后发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直立人化石遗址。 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八批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东部化龙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安徽可能是古代人类石器技术传播扩散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一环
繁昌县孙村镇雷里山人子洞遗址于1998年5月发现。1998年至200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金昌珠、安徽省博物院郑龙亭、安徽省韩立刚等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先后8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发掘过程中,共发现石器100余件、骨器近10件、动物化石6000余件,其中脊椎动物化石共76种。 尽管学术界对于仁子洞遗址石器标本和骨器的人工性质存在一些争议,但仁子洞遗址的发现表明,距今2.2~259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早期,这里就已经存在灭绝的动物。 脊椎动物远古动物得以生存并繁衍。
自古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石器的生产和使用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 安徽旧石器考古始于1987年,方英三在宁国首次发现旧石器标本。 近年来,旧石器考古不断取得突破。 董哲介绍,1987年以后的20年间,除了在水阳河流域有一系列重要发现外,考古专家还陆续在巢湖地区、新安江流域、皖河流域、淮河平原、长江沿岸。 地点; 除在化龙洞遗址发现中更新世晚期石器外,在芜湖金盆洞等中更新世晚期遗址也发现了洞穴遗址、石器标本。
2017年12月,董哲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书文研究员等人在水阳河流域进行了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 新发现遗址15处,获得石器56件,这在水阳河流域尚属首次。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为完善区域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探索石器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近日,董哲等人对巢湖地区和水阳江流域发现的石器进行了重新观察,初步认为上述地区的石器工业总体属于模式二的阿舍利技术。 这是为了探究直立人第二次将这项技术带出非洲的原因。 它为解释阿舍利技术在欧亚大陆东部的扩散和传播的路线和路线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根据目前的研究,安徽可能是阿舍利技术传播到朝鲜半岛的重要中转站,也是直立人走出非洲的第二条传播路线上的重要一环。”
让我们期待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们在未来为我们带来更好的发现,普及更多关于人类进化和起源的科学知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