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壁画墓迁址秘史:开创大型壁画迁址先河
核心信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就是唐代大画家、宰相韩滉的《五牛图》。两年前,韩滉的父亲、唐代著名宰相韩休的墓被发掘。
文物专家对壁画进行加固
文化遗产专家现场探讨保护方案
美丽的壁画
在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中,有一幅《五牛图》,是唐代大画家、宰相韩滉所作。两年前,韩滉的父亲、唐代著名宰相韩休的墓被发掘。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墓竟然是一座壁画墓。虽然被盗得比较严重,但壁画保存完好,包括音乐舞蹈、单屏山水画等,壁画内容震惊了考古界和美术界。
但受地下水、微生物等影响,壁画出现发霉、空鼓、翘曲、变形、碱化、剥落等现象,墓室已不能保证壁画的安全。自2014年7月起,文物部门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成功将壁画拆除,随后将其整体搬迁保护。
唐朝宰相韩休墓意外被发现
韩秀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辛庄村南,少陵原上,距唐都陵东南两公里处。“这座墓葬的发现,与我国从美国追回的国宝——唐真顺皇后(武惠妃)景陵石棺案有关。”韩秀墓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刘代云介绍,2009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收藏部在警方追捕武惠妃石棺时,从警方缴获的以杨斌为首的犯罪团伙的移动硬盘中,意外发现了一批彩绘精美的唐代壁画。 经过考古人员的不懈努力和狱警的耐心劝说,2013年下半年,杨斌终于在西安市长安区郭辛庄村确定了他所发掘并拍摄到的唐代壁画墓的地址。2014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市长安区文物局联合组成郭辛庄考古队,对这座唐代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根据出土墓志铭可知,墓主人为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父母韩秀、刘氏合葬墓。墓深约11米,坐北向南,从墓道到墓室全长约40米。为一座由长斜坡式墓道、5条墓道、5个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的唐代高等级墓。虽已遭到严重扰动,但墓葬结构基本保存完好。墓内出土鸡、鸭、牛、马、骆驼等陶制文物140余件。
“墓葬毗邻唐代诸王、诸侯、将相、大臣。”刘黛云介绍,墓葬西侧有著名的唐魏氏家族墓(魏氏为唐中宗李显皇后,其家族墓又称“荣宪墓”)、郭子仪家族墓、长孙无忌家族墓。南侧有唐武惠妃景墓,东侧有唐代宰相杜如晦家族墓。可以说是唐代名人墓群。此前,西安碑林博物馆曾收藏了韩秀墓附近出土的一块韩秀四代孙墓碑。 结合墓葬所在位置,考古专家推测韩休墓可能并非一座独立墓葬,其周围应该还有一大片唐代墓葬群——韩氏家族墓地。若真是如此,韩皇墓的发现或许就为期不远了。
用蘸有蒸馏水的小棉签“清洁”壁画
由于失窃严重,墓室仅存一个龛内,龛内有140余尊骑马俑和仕女像,墓室空无一人,但令人称奇的是,墓道四周及墓顶均绘有精美的壁画。
这些壁画中,以东壁壁画最为完整,也是我省近十年来发现的最完整的乐舞图。整幅画表现出成熟的绘画技巧。画面中央有一棵芭蕉树,两边是男女乐队,手执乐器演奏,中间一男一女两个舞者在翩翩起舞;墓室西壁为树下贵人图6幅,形似屏风,可惜其中2幅已被砍盗,仅剩4幅。每幅画都是一棵不同的树,树下站立着一位贤人;墓室南壁为朱雀图,北壁分为两部分。北壁西侧为玄武图,为龟蛇混合体,其形似蛇缠绕大龟的灵性生物,可惜中间部分被盗墓者破坏。 北壁东侧为山水画,墓顶绘有星象图,这些壁画的绘画技法精湛,水平十分高超。
“墓室里精美的壁画,是五六名文物保护人员用两三个月时间才清理出来的。”有着30年壁画清理经验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保护部副主任杨文宗告诉记者,这个过程很慢,他们用小棉签蘸上蒸馏水等液体,一点一点地清理壁画表面的污垢、霉菌等细菌,这一切都是在对壁画无害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像医生一样,在给病人看病、做手术之前,先对壁画进行全面问诊,根据不同的病症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再用物理、化学的方法给壁画‘治病’。”作为唐韩休墓壁画保护技术项目的负责人,杨文宗和他的团队对壁画的现场保护一丝不苟,不敢有丝毫大意。
铺上宣纸,刷上桃胶,放进炭炉里烘烤
由于壁画距今一千多年,且长期埋在地下,受到地下水、微生物等影响,出现了发霉、空鼓、翘曲、变形、泛碱、剥落等问题,墓室已不能保证壁画的安全,文物部门决定将其拆除后重新安置进行保护。
在拆除壁画前,文保专家还会对壁画进行预先加固,根据不同的病害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比如在松散的地方注入加固剂,使表面稳定,对翘曲或脱落的边缘进行填补。之后,文保专家用类似浴室取暖器的烘烤设备,对需要拆除的部位进行烘烤。“壁画本身含水量较高,会影响加固液的吸收,所以要进行烘烤。”一位参与壁画保护的专家告诉记者,烘烤之后,壁画还要喷洒药物,使壁画表面和色彩稳定。在烘烤壁画的同时,记者发现,一些文保专家已经开始熬胶。专家称,这种胶水的名字叫“桃胶”,来源于植物,对壁画无害。
杨文宗的助手们将准备好的宣纸按照要求一张一张地铺在壁画表面,他开始在纸上一遍又一遍地涂抹桃胶。由于涂抹了胶水,壁画被牢牢地黏贴在宣纸上。当宣纸晒到合适的干湿度时,文物保护人员会在上面盖上一层纱布,再涂上一层桃胶,进一步加固。当这一道工序完成后,再用炭炉抬进墓室继续烘干。经过加固之后,壁画无论是完整的部分,还是残片,都不会因搬动而脱落。
“壁画的搬迁工作早在2014年7月就已开始,在考古人员开启清理墓室后,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保护部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对韩休墓壁画进行了前期信息提取、现状记录、病害调查研究、科学检测分析、环境监测等工作。”杨文宗告诉记者,韩休墓壁画搬迁工作已召开了三次专家研讨会,方案分为两个阶段。按照方案设计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文物保护人员在一个月内采用传统铲法完成了第一阶段壁画搬迁工作,成功拆除了墓内甬道两侧壁画及4幅高士大夫像壁画; 随后,按照安排,2015年7月底,采用传统方法将墓室内的三幅玄武图壁画和穹顶上的日月星辰图全部拆除,两次共计拆除壁画18幅,总面积约30平方米,目前已全部摆放到壁画中心修复室,并陆续开展后期加固修复工作。
三幅采用高科技材料加固的大型壁画成功“搬家”
第二期工作于2015年8月初启动,对位于墓室东、北、南三面墙壁上的乐舞、山水、朱雀三幅壁画进行整体搬迁。“墓室壁砖历经千年,十分脆弱,砖块间仅靠松散的土层连接,一旦移动,将对壁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杨文宗说,2015年10月下旬至11月底,文保人员开始拆除墓室穹顶和砖墙,并对拆除的砖块逐一编号,为日后修复提供依据。随后,对壁画进行整体搬迁前的保护,包括表面渗透加固、空鼓灌浆、表面封堵、抹灰包扎等。 同时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利用其研发的专利产品——延性混凝土材料,将壁画背面的砖缝填充,对整面砖墙进行加固。实验室试验证明,用这种材料加固后,即使将墙体推倒,墙砖也不会散落。最后在壁画周围安装钢架,将其固定、吊装。
“在吊装北壁壁画时,专家们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墓室东壁上的乐舞图和即将吊装的墓室北壁上的山水壁画成直角,如何顺利将它们分开,是考古人员首先要解决的难题。”杨文宗说,专家们用木板支撑山水壁画,终于将壁画吊装上车,没有出现任何危险。然而,在2015年11月27日吊装东壁上最大的乐舞壁画时,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11月底,寒冷的天气已经冻住了地面,太阳出来后,施工现场变得泥泞不堪,吊装壁画的卡车根本开不进去。几经周折,壁画吊装工作恢复正常,包装好的壁画被吊装运离现场。
至此,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的壁画保护迁移工作圆满结束。
“韩休墓壁画搬迁工作是一个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紧密结合的过程,现场进度、情况乃至方案的修改制定,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如此大体量的三幅大型壁画整体搬迁,在我省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很多技术和方法在学术界都开创了先河。”杨文宗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韩休墓壁画。但韩休墓壁画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谜团等待人们去揭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