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主棺清理完毕 四大看点揭晓
新华社南昌12月15日电(记者袁慧菁、沈阳)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清理工作15日上午启动,目前正在拆除顶板。由于文物重叠情况复杂,为最大限度保护棺内文物,专家选择在拆除顶板后,将主棺整体拆除进行实验室考古。如果整棺拆除,重量可能超过10吨。主棺清理首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带你到现场一饱眼福。
【亮点一】夹层内或有文物
古代棺木为六面体结构,专家介绍,棺木两侧及前后一般都有棺篷,又称黄尾。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考古队正在拆除最上面一层疑似黄尾的木料,但进展缓慢。
“这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木板面积较大,约5.5平方米,整体取出难度较大;二是棺盖与幔罩贴合紧密,二者黏合强度高,且夹层中可能还夹有其他文物,我们担心这些文物受损。”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忠礼说。
这是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剑工具(12月7日摄)。12月7日,考古人员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室东南侧发现一批玉器,包括玉耳杯、鸡心玉佩、玉戒指等。专家介绍,此次出土的玉器工艺精湛,表明墓主人身份尊贵、地位显赫。新华社记者万祥摄
【亮点二】出土三把金丝玉剑
在主棺的上方,考古队还发现了三把缠着金丝的玉剑,制作工艺精湛,缠着金丝的部分是剑鞘。关于这三把玉剑,目前有两种说法。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认为:“一般来说,墓中发现的剑都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但这几把剑却不是,推测这是墓主人下葬时放置的最后一把剑,表示某种礼仪的完成。”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负责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推测,缠上金丝是为了表明剑主人身份的重视,也可能是墓主人生前觐见皇帝时佩戴的。
徐长青还指出,按照古代的葬制,主棺四周还应该有帷幔、帷幔、帛画等丝织品,以模仿墓主人的客厅。“目前已确认的是帷幔,帷幔上方等距离处发现了三个龙形金属挂钩,此外,帷幔下方应该还有能叮当作响的金属饰物。”
玉璧。
【看点三】玉璧再现 引发三种猜测
此前,主棺南侧出土了大量玉片、玉饰,在清理主棺的第一天,记者在主棺边缘发现了一个“半遮半掩”的玉盘。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辛立祥认为,这是一只涡纹玉璧,其用途可能有三种:一是从主棺中漏出来的,古人埋葬尸体时,往往用玉璧遮盖尸体的前后;二是它是镶嵌在主棺内侧的装饰品;三是它可能是悬挂在帷幔上方的玉璧。
这是海昏侯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玉佩(12月7日摄)。12月7日,考古人员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室东南侧发现一批玉器,包括玉耳杯、鸡心形玉佩、玉戒指等。专家介绍,此次出土的玉器工艺精湛,表明墓主人身份尊贵、地位显赫。新华社记者万祥摄
【看点四】金缕玉衣的期待
在现存史料中,只提到东汉侯爵下葬时会穿玉衣,而没有记载西汉侯爵是否用过。“霍光是个特例,他是三朝元老,皇帝特赐他一套金缕玉衣,按帝制安葬。”辛立祥认为,海昏侯墓是一座标准的汉制侯爵墓,如果在这里发现玉衣,可以证明西汉侯爵曾身穿玉衣下葬。
玉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后所穿的陪葬服饰,由玉片制成。其中,皇帝和一些近臣的玉衣是用金线织成的,称为“金线玉衣”;其他贵族则用银线和铜线织成,分别称为“银线玉衣”和“铜线玉衣”。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已发现玉衣20余件,金线玉衣仅存5件。
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关西村东南约1000米的顶墩山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迄今已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清理工作15日上午启动,目前正在拆除顶板。徐长清还指出,按照古代葬制,主棺四周还应有帘子、幔子、帛画等丝织品,以模仿墓主人生前的客厅。
这是海昏侯墓出土的玉环(12月7日摄)。12月7日,考古人员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室东南侧发现一批玉器,包括玉耳杯、心形玉佩、玉环等。专家介绍,此次出土的玉器工艺精湛,表明墓主人身份尊贵、地位显赫。新华社记者万祥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