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参观“孙立人故居”的感想
今天的活动是参观合肥市三河古镇。古镇的著名景点是“孙立人故居”。
说是故居,其实是新居。历经战争、革命、改革,故居早已消失。
现在的“故居”是2008年新建的。
现在的趋势是,每当提起国军将领,都是赞不绝口。连军中不起眼的张灵甫都获得了“抗日名将”的称号,更何况还有两把刷子的孙立人?
展览主办方对孙立人颇为忌惮。他有时被称为“虎将”,有时被称为“名将”。我的印象是,他们并不了解孙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只是觉得跪下打个招呼就可以了。
在《故居》展览中,孙立人的抗战经历,尤其是他作为中国远征军将领的经历,自然受到了重点关注。抗战胜利后,孙立人跟随蒋介石参加全面内战,并在初期的四平战役中击败了东北民主派。联军的“辉煌战绩”和首次进攻长春却只字不提。
这些都还可以,但是展览提到孙立人指挥的远征军新一军时,展览中却提到了“我军”三个字,让人感觉怪怪的。
我顿时感觉自己就像咬了一口青杏一样,牙齿酸痛极了。
“我们的军队”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远征军”是爷爷,我们是孙子?
但你这样的话,别人就得认啊!
孙立人生前从未称“共军”为“我军”,而总是称“共匪”或“土匪军”。
除了孙立人之外,能代表“远征军”说话的人不是别人,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一直称自己为“国民军”,这意味着他指挥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国民军”。他称共产党的军队为“土匪军”。他经常使用更为礼貌的术语“共产党军队”。很少。
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沿袭蒋介石的口径,没有任何创新。
蒋经国去世后,国民党和台湾当局虽然因形势不再称他们为“土匪军”,但都称他们为“共军”。他们甚至拒绝使用“中国军队”这样的“客观”词语。
由于“国民军”不承认“共产党军队”为“我军”。为什么“我方”要认“国军”为“我军”?
一口“我军”,听起来甜得发麻。有必要吗?用一张热脸对着一个冰冷的屁股,不是很有趣吗?
另一方面,“我方”也数次更名为“国军”。
解放战争时期,他们被称为“蒋匪军”。考虑到“国民军”进入解放区后杀人放火,这确实是一个恰当的称谓;
有时也被称为“蒋军”。考虑到“国民军”特别是“中央军”除了蒋介石之外不能由任何人指挥,完全是蒋介石的私人军队,这个名称也是正确的;
更正式的称呼是“国民党军”。这样的称谓就表明,所谓“国民党军”无非是国民党某一派系的军队,当然也没有什么错。
新中国前三十年,“国民军”从来不叫国家军队。这也是正确的。蒋介石领导的军队本来就不是国民军,也从来就不是国民军。
如今,“国民军”这个称号已经深入人心。这实际上是对蒋介石自称的接受。
这很有趣。蒋介石在世时,“国民军”对大陆的反攻失败,蒋介石也无法安居乐业。
但多年来,“国民军”的称号已成功采用。这是迟来的承认“国民军”为国民军,也算是对蒋介石的一种补偿吧?
如果他知道的话,除了民进党经常在棺材和铜像上涂红漆之外,他就不用担心了。
就这样。
然而,称“国军”为“我军”,在历史叙事上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全面内战爆发后,包括孙立人最喜爱、最自豪的“新一军”在内的“中国远征军”被蒋介石投入了东北战场。虽然他们在战争初期凭借美式装备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两年之内就在辽沉战役中被解放军全歼。
孙立人非常幸运。由于与同为远征军将领的杜聿明战斗失利,他早早被蒋介石调离东北战场。这使他免于投降或被郑东国、廖耀湘、李弘等将领俘虏的危险。命运。
但如何描述这段战争历史呢?
“我军”被“我军”全歼?多么尴尬啊!
“我军”被“共军”全歼?
还是“我军”被“匪军”全歼了?
如果我去的话就更离谱了。
或许,正是因为命名问题无法解决,“孙立人故居”的展览才避开了全面内战的部分?
在当今这个时代,急于以贼为父来代替自己的父亲,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忽视了头部和身体,就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
让热衷于“换爸爸”的人们担心这个问题吧!我懒得插手这种八卦的事情。
何其可耻,可悲!
然而,当我瞻仰皖西革命烈士纪念碑时,我突然感到心痛!
蒋介石已经闭上了眼睛。不知道那些为新中国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是否闭上了眼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