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自由之书

2024-05-05 -

在读《芬尼根守灵夜》(第一卷)之前,我觉得读戴从容老师的《自由之书:解读《芬尼根守灵夜》》有点困难。 因为是解释,所以细节非常精确。 例如,她提到,“与《尤利西斯》不同,安娜·利维娅·普鲁拉贝尔这次是一位忠诚的妻子,像河流一样滋养和包容。相反,耶尔维克是一个不忠的丈夫。这是他在凤凰公园与两个女孩的恋情。”引起全城轰动的西都柏林,成为整部作品的重头戏。 如果你没有读过原文,对新人物的模糊印象很快就会消失,你会被更丰富、更深入的解读弄糊涂。 然而,读完原文,这句话却蕴含了很多东西。 安娜·莉维亚的句子如何充满母性又如河流般宽容,耶尔维克如何因与两个女孩的风流韵事而受审,以及读完《尤利西斯》后,他与主人公布鲁姆的互动与莫莉相比有何不同。

读完乔伊斯的原著再读这本诠释书,唤醒了很多回忆,包括不久前读《芬尼根守灵夜》的新记忆,还有早先读《尤利西斯》的新记忆。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都柏林》,还有关于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记忆,以及由这些记忆组成的较新的记忆。 也把读这本书时看似懂但不懂的东西串联起来,达到了对作品有更深入了解的目的。 我读的时候感觉非常享受。

这本书应该和理查德·埃尔曼的《乔伊斯》一起列为了解乔伊斯的必读之作。 不过与传记不同的是,这本《自由之书》是戴从容2003年在复旦大学做博士后时写的论文,论文里的东西很多,但比枯燥有趣多了。论文中的印象。 形式局限于纸的本体,但灵魂却超越纸的限制。

戴从容老师后来成为《芬尼根守灵夜》的译者,与她当年所做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读博士期间,她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通过对照词典和资料,阅读了这本天书。 虽然我记不清细节和情节,但我感​​到震惊和欣喜若狂。 正是这种狂喜所带来的痴迷才能够支撑一个人最终翻译出这本书。 《自由之书》中已经有了这本书的译本雏形。 附录一“《芬尼根守灵夜》的缩写”在我看来是原书的试译,尽管她说是做了一些解释。 虽然已经修改过,但是这个原型的范围已经涵盖了整本书,而且非常详细。 当时,她还表示,“要忠实地翻译《芬尼根守灵夜》,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现在看来,她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了。

在本书中,《芬尼根的守灵夜》尚未被称为“芬尼根的守灵夜”,耶尔维克也尚未被称为“芬尼根的守灵夜”。 在《乔伊斯的一生》中,《芬尼根守灵夜》中的“夜”被译为《芬尼根守灵夜》。 如何翻译这个标题,让戴从容思考了很多年。 她说,从情感上来说,比起《芬尼根守灵夜》,她更喜欢《芬尼根守灵夜》。 相比之下,这个书名更能传达出本书强烈的历史感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 伊尔威牡蛎的英文单词()与()相似,人名的翻译也更接近这种联想。 当时尚未成熟的翻译也出现在《自由之书》中,比如原文的第一句话:“河流流过亚当和夏娃的教堂,从凸出的河岸流向凹进的海湾,沿着宽敞的环路带我们回到霍斯堡和郊区。” 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被翻译成更加优美流畅的方式:“河流流经亚当和夏娃的家,从起伏的海岸,流向沉没的港湾,然后沿着宽阔的环形维科路,带着我们回到霍斯堡及其郊区。”

据说《芬尼根守灵夜》中总共使用了 63,924 个不同的单词。 乔伊斯自己创造了不少于3万个单词。 面对这些字典里没有的自创词,需要花费多少心思和巧思才能找到合适的中文含义来翻译。 从《自由之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治学的严谨和坚持,也可以感受到从这一步到翻译成书所付出的一切努力的进步。 我本来想说,翻译《芬尼根守灵夜》的戴从容,写出《自由之书——解读《芬尼根守灵夜》这样一本书,有着独特的天赋。 事实上,他是《自由之书》的作者,戴从荣在翻译《芬尼根守灵夜》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天赋呢? 就像乔伊斯花了17年的心血写成这本书一样。 他头脑清醒,头脑清醒。

我曾经害怕承认我理解《芬尼根守灵夜》。 这是一本神圣的书。 承认它很难理解、读不懂是很正常的。 我们以“理解内容”的传统标准来阅读这本书,却发现它的情节扑朔迷离,对话扑朔迷离,语言充满了拼接和混合。 如果有人问你读过什么,你也说不出来。 所以。 主角的化身有很多,而且角色都以不同的名字出现。 如果没有深入研究,很难说得这么清楚。 不过,贝克特表示,《芬尼根守灵夜》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 这本《自由之书》探索了《芬尼根守灵夜》的叙事形式。 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原本想读的方向错了。

令我震惊的并不是传统小说中的情节。 我对这本书的情节了解有限,只能猜测。 让我震惊的是偶尔让我震惊的语言。 单词相连的句子让人眼花缭乱。 扇子。 乔伊斯在解读《自由之书》时使用了大量的外来词、混合词和变形词。 乔伊斯对这句话的使用不仅是创新的——“他开辟了言语的所有可能性,不仅开辟了现有的可能性还创造了新的可能性,而且新的可能性可以无限增加。”这也是一种反叛。 “对于爱尔兰人来说,英语无疑蕴含着被爱尔兰民族殖民和征服的痛苦、屈辱。” 因此乔伊斯声称他“谋杀了他所认识的所有英国人”。

在这场狂欢盛宴中,我体会到了解读中提到的“语言的喷吐与投掷”、“叙事题外话”、“自我指涉”、“文体片段与混合”。 这些都是我读原文的时候的。 通过系统梳理,由弱归纳转化为强归纳。 如果我能读过《自由之书》,那么我就可以说我读过《芬尼根守灵夜》,我体验到了乔伊斯想让读者体验到的东西,这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的形式——“形式即内容” 。 伊哈布·哈桑说:“《芬尼根守灵夜》是一本宣告守旧派读者死亡的书,也被守旧派读者宣告死亡。” 20世纪的乔伊斯敢写这样的书,21世纪的我们有什么不敢读的?

当我读《尤利西斯》时,我只认为斯蒂芬是乔伊斯的原型。 后来,随着我阅读其他作品,对乔伊斯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发现布鲁姆也是乔伊斯的一部分(参见《乔伊斯的“布”》),史蒂芬和布鲁姆的形象是对立的,一个是纯粹精神上的人,另一个是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斯蒂芬·迪达勒斯是天上的乔伊斯,布鲁姆是人间的乔伊斯,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人间的乔伊斯,是二元对立的统一体。

《自由之书》称布鲁诺的辩证哲学是《芬尼根守灵夜》的重要理论支柱。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通过相互转化,形成对立统一。 因此,对立的两方并不是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而是一个整体。 因此,在乔伊斯用语言创造的世界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面,而是丰富而多面的人间世界,高雅与卑贱并存,葬礼与狂欢并存,悲剧与喜剧并存。 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充满了矛盾和戏剧性的两极,并将这些品质以圆润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主角伊尔维的缩写HCE也有“来了”的意思。 在不同的章节和段落中,HCE 有不同的体现。 他不仅是都柏林一家小酒馆的老板,还从墙上摔下来。 坠亡的石匠芬尼根也是将基督教传播到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 他也是清教徒革命期间血腥镇压爱尔兰保皇党的克伦威尔。 他也是戴绿帽子的马克国王,同样抵抗外族入侵。 爱尔兰英雄芬·迈克尔……他是人类群体和他自己的化身。 在这部作品中,乔伊斯展示了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无限。

用语言创造这样一个世界是一件非常雄心勃勃的事情。 在乔伊斯身上,我也看到了“坚定的意志”和“肆无忌惮的放纵”的并存。 起初我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叫《自由之书》,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芬尼根守灵夜》确实越来越与“自由”相关。 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我确实看到“乔伊斯获得自由的方式不是直接与社会作斗争,而是通过沉默、流放和狡猾”。 《自由之书》说,这种自由仍然是一种低级自由,乔伊斯所追求的自由包含着更高的智力要求。 ”在描述《德达勒斯》的寓言意义时,乔伊斯谈到了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也代表了乔伊斯本人所追求的自由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像鹰一样的人,在海上,面向太阳”飞走的意象。谈论摆脱社会迷宫的束缚的自由;另一个形象是“艺术家用地球上无生命的东西锻造出一种新的、翱翔在天空的、难以捕捉的、不朽的存在”;艺术家有为自己创造一个自由世界的自由。”

幸运的是,通过语言的锻造,乔伊斯实现了艺术领域的自由。 因此,写完《芬尼根守灵夜》后,他说:“除了死,我没有更好的事可做。” 在他所创造的自由语言的艺术世界里,成为了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 ,这是乔伊斯的自由之书。 还有一本书,一本是属于译者的《自由之书》,另一本书是属于读者的《自由之书》。 乔伊斯为译者和读者设置了许多谜题,声称让学者们忙个不停。 花了好几个世纪才明白他的意思,但无数的意义也带来了无数的解读,无数的碰壁之后也产生了无数的可能性。 这大大增强了译者的翻译空间和读者的阅读空间。 不过,它也让我们知道,自由来之不易,艰难攀登获得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希望大家都能在《芬尼根守灵夜》中收获幸福和自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