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殡葬改革模式——“临沂模式沂水经验”
惠民殡葬新风抚慰人心、温暖人心——我市推动殡葬改革高质量发展纪实
“沂水县启动殡葬改革以来,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让群众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办理‘遗后事务’,成为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的先行者。” 11月27日至29日,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高度肯定了沂水殡葬改革试点经验,并将其列入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向全国推广。
这场全国范围的殡葬改革“临沂模式、沂水经验”始于2017年5月。当时,临沂丧葬习俗很普遍。 市民政局作为殡葬改革职能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实地考察、现场会议决定,决定在沂水县开展试点。
作为试点县,沂水县明确提出“免费殡葬”,并率先免除公益性墓地等六项基本殡葬费用。 殡仪馆从自负盈亏转变为全额资助的事业单位,并逐步用两年多的时间,逐步探索出“三个第一、三个全覆盖”(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的道路。覆盖“普惠安葬”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公益性墓地“免费安葬”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集约化殡葬”,是殡葬改革的有效路径。服务全覆盖。
2017年7月,我市在认真总结沂水经验的基础上,决定推广沂水经验,加快殡葬惠民步伐。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将其列为“改革推进年”的首要任务。 市委书记王玉军、市长孟庆斌亲自安排调度; 副市长张玉兰深入一线现场督导; 市民政局牵头组织,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统筹安排。 一幅暖人心、顺应民意的殡葬改革文明新画卷,正在沂蒙大地上徐徐展开。
画卷中,公益墓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冬天的沂水县徐家湖镇常山公墓安静祥和,绿意盎然。 两年前栽下的松柏有一人高。 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詹成富对此称赞道:“陵园绿化效果令人满意,当这些松柏长成参天大树时,这里将成为一个生态公园。” ”
公益性墓地是我市殡葬改革惠民的关键基础环节。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安乐死的愿望,只有建设公益性公墓,殡葬改革才有起点、有保障。” 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快殡葬惠民改革,打响公益性墓地建设攻坚战。
公益性公墓如何体现爱民之情? 我市顶层设计完善公益性墓地建设——坚持“墓地是公园、墓地是花园”的原则; 坚持“就近、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 坚持“建设好建筑更重要”“管理好”的原则。
在这一顶层设计指导下,全市各县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墓适合墓,堂适合堂。 出现了平邑县骨灰龛模式、河东区森林公墓等建设模式。 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丧葬方式也得到扎实推广和有效普及。
目前,全市已建成公益性公墓722个、坟墓65.7万座,覆盖所有县区。 新建陵园集绿色生态、节约土地于一体,展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面貌。 同时,全市各县区进一步加强管理,建设公共纪念场所等相关设施,实行网上登记、建档,不断提高陵园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了规范化、长效化。殡葬管理术语与信息化. 。
事实上,公益性公墓建设只是我市殡葬改革惠民的一个缩影。 惠民殡葬改革启动以来,我市逐步免除遗体转移、火化、公益性墓地安葬等11项殡葬基本服务费,实现全链条、均等化、普惠性殡葬。
可以说,我市在全国率先真正实现了免费殡葬服务,数千万沂蒙人民成为该市殡葬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改革永无止境。 2018年以来,我市在免费殡葬服务的基础上,推广以“奏哀乐、宣读死者生平、鞠躬告别”为内容的“沂水追悼服务殡葬模式”,让每个人都能离世以尊严和尊严,实现惠葬与丧葬的有机结合,纪念死者,弘扬家训传统,传承优秀文化。
更重要的是,追悼会由乡干部主持,村党支部书记致悼词。 这表明党的领导干部心系群众、把群众放在心上,加强了党与群众、干群之间的关系,生动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只有一切为了人民,殡葬改革才有活力,交出党委、政府和人民满意的成绩单:两年多来,全市惠民殡葬改革殡葬简易服务率达到90%以上,每场殡葬消费额由过去的3万元左右下降到几千元,共为群众节约资金30亿元,节约土地6000多亩。 改俗公众满意度评价由全省第15位上升至第1位; 殡葬改革被选为改革开放40周年最感动临沂的事件。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230多个地市前来考察学习。 被誉为“殡葬改革的临沂典范”。
下一步,我市将把殡葬改革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人民、解决问题”主题教育的重要方面,进一步总结经验,健全完善,使“临沂模式”更加成熟规范,切实用生态殡葬方式替代集体殡葬,用亲民殡葬方式减轻群众负担,用风俗习惯转变人们的殡葬观念,确保让老区数千万人能够享受到改革成果,使我市殡葬改革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基础。 美信临沂将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宝传媒记者 张清华 张志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