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大树为栋梁——刘少奇故居及潭子冲学校

2024-12-11 -

刘少奇(1898-1969)故居位于宁乡县花明楼镇潭子冲村。它面向东,面向西。它具有土木结构。主楼覆小青瓦,侧屋顶覆茅草。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 ),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 1988年,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潭子冲学校是少奇小时候就读的学校。 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宁乡花明楼潭子冲,明清时期,山上森林茂密,当地农民耕种后经常上山砍柴烧炭。因民间称烧炭者为“潭子”,故此地得名“潭子冲”。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出生于此。距韶山毛泽东故居仅30多公里,距湘潭乌石彭德怀故居仅70多公里。

走近故居,扑面而来的是淳朴而浓郁的湖南乡村气息。

老宅的环境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前有池塘,后有青山,周围是树木和田野。

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_刘少奇故居_刘少奇故居

清点旧宅,共有房间21间,瓦房16间半(正堂屋与邻近两户人家合用),茅草屋5间。显然,它们是根据自己的财力、力所能及的情况建造的。

屋前有一大片晒谷坪。晒谷坪与内院之间有槽门。槽门的门设计非常精美,可以旋转。据说有防盗功能。穿过槽门,就进入了刘家。刘少奇的六个兄弟姐妹都出生在这里。

故居正门处,邓小平于1980年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上方,挂有“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这块牌匾虽然不起眼,但却反映了少奇一生的坎坷坎坷。

这块牌匾是1959年故居首次对外开放时挂在槽门上的。文革期间,少奇受到委屈,故居被查封,门匾被拆除。拆下来的牌匾堆放在花明楼公社食堂的角落里,准备烧起来当柴火做饭做饭。

食堂厨师周思久出于对少奇的尊重,又以木头好,烧了可惜为由,把门匾翻了过来,当作切菜的案板。从此,这块牌匾就被用作食堂的砧板,历经了五任厨师。会员之手。 1980年2月,刘少奇同志平反,故居重新对外开放。这块牌匾结束了它作为砧板的命运。村民们高兴地把牌匾挂在故居门楣上,锣鼓唢呐。

刘少奇故居_刘少奇故居_刘少奇故居

匾额背面虽有刀痕,但人民给了匾额公道,历史也给了少奇公道。

故居正殿内供奉祖先、祖宗、天地、君王、亲人、师长的神龛,是农家常见的神龛。还陈列着清同治十年的黄历,以及1961年5月放大悬挂的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照片。在显眼的位置。

正殿右侧第一间是刘少奇弟弟刘云亭的卧室,第二间是刘少奇少年时的住所。 1961年春夏之交,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回乡考察时曾居住于此。接待部门准备为他安排条件更好的招待所,但他坚决拒绝。他说:“我回老家做农村调查,住在招待所的高楼里,与群众疏远;住在自己家里,村民可以自由出入,才是最好的!”

六天六夜,少奇同志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坐在自己临时搭建的床铺和儿时的书桌旁,与村民们谈心,思考国家的大政方针。刘少奇同志的卧室里摆放着书籍、床铺、太师椅等,再现了1961年刘少奇回乡调研时休息和工作的情景。

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来访时,不时推着床架、触摸桌面,感叹不已。

正厅的另一侧是少奇父母的卧室,再往前是横厅,依次布置有火房、厨房、烘干房、酿造房、猪圈、牛栏。笔和其他杂项房间。

整个建筑展现了刘家是一个勤劳、朴实、节俭、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

但与普通小农家庭不同的是,刘家虽然并不富裕,但却有专门的自习室,可见刘家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这也是少奇这个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有权有势的人物的基础。

沿着刘少奇故居前池塘北岸基向北望,可见潭子冲学堂。潭子冲学校所在地叫罗家塘。该建筑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末清初。那是当地朱氏的学堂。 1906年,8岁的刘少奇被父亲刘首晟送到这里接受启蒙教育。

刘少奇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读了一年旧书,写下了一首励志诗:“两旁种小树,阶上绿荫,长成大树,他就是大树”。柱材!”

参观少奇故居时,别忘了去潭子冲学校寻找共和国主席读书的足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