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汉皇陵为何几乎全部被盗掘?
西汉时期是我国早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汉民族就是在这个时代形成的,汉民族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由于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所以应该说封建社会各种法律法规的完善、确立和巩固都是在西汉时期完成的。 西汉从高祖刘邦到平帝刘禅,共有十一位皇帝。 只不过文帝和宣帝分别葬在长安城东南的白鹿院和都洞院。 其余九位皇帝均葬于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平原。 这九座皇陵,东西从高陵县马家湾乡到兴平县南尾乡,绵延百余里。 从东到西依次为: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氏安陵、艾氏夷陵、元氏卫陵、程氏延陵、平氏康陵、赵氏平陵、吴氏茂陵。
茂陵
西汉皇陵的形制较为规整。 据《汉书异》、《黄览》等书记载,西汉皇陵一般占地7公顷,陵墓建在陵墓中央,陵墓为陵墓。高度12英尺。 地下墓深13英尺,呈方形。 有四扇门通向地面。 四扇门均装有刀剑、弩等暗器,以防盗窃。 死者口含蝉形玉,身着金线玉衣(用金线连接玉片制成的陪葬服),置于珍贵的楸木棺材(称紫宫)内。 紫宫外,摆满了殡仪车辆、马匹、丝绸、金银、玉器、珠宝、大米、兵器、货币、器物等,然后周围堆放了层层细柏木,全部面向紫宫,就是所谓的“皇场提会”。 文献中的这些记载,很多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 考古人员对汉太上帝陵和宣帝杜陵进行了钻探,发现它们的陵墓各有四个墓道。 测量高祖长陵、景帝杨陵、昭帝平陵、元帝威陵,平面均为方形,四墙正中有门。 由此可见,西汉皇陵的基本格局是:地下陵墓呈方形,陵墓四边中央设有门(称仙门),四门由此通出。地面上有四条道路(称为仙道),四道仙道延伸到坟墓的周围。 围墙中间有四条道路,四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司马门。 门外有高耸的双门。 整个墓园的布局简洁明了,线条简洁。 墓葬位于墓地中央,呈复斗状,上小下大。 场面平静而专注,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景象。
西汉皇陵地下墓葬尚未正式发掘。 然而,从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线玉衣和镶玉漆棺,以及用以上材料制成的黄厂系汉墓来看,北京大宝台发现的15000根柏木,我们可以推断,皇陵上的镶金玉衣、黄肠铭文极为奢华。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身穿金丝玉衣,甚至还雕刻有龙、凤、龟、麟等吉祥动物形象的玉件。 这些当然是诸侯国王们所望尘莫及的。
作为皇陵中的一套礼仪建筑,寝殿、宴会厅、陵庙等也非常重要。 西汉沿袭“日祭寝室、月祭庙宇、季祭厕所堂”的陵墓制度。 宿舍里安放着死者的神龛,守墓人必须像侍奉生者一样“一日四餐”。 偏殿里存放着皇帝的衣服和器皿,四时祭祀都在这里进行。 陵庙安放逝者的牌位,每月将皇帝的衣裳从配殿取出,献给陵庙祭祀; 陵庙每年还举行二十五次祭祀活动,其中祭祀太姥的规模尤为盛大。 寝宫和陵墓与皇陵密不可分,因此其位置一般都离皇陵很近。 汉初,高祖按照秦制在陵园内修建寝殿和起居殿。 惠帝后,又将其移至陵园围墙外,但距离不远。 陵庙,除长安城内建有高祖、惠帝庙和长安城南的文帝庙外,自景帝以来,陵墓旁都建有庙宇。
在皇陵旁边立陵,以保证陵墓的开支和陵区的繁荣,是西汉初中期实行的制度。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为了消灭东方的反抗势力,将关东大批权贵迁往关中,其中不少人迁往长岭。 长岭邑人口最多时为18万人。 到了元帝时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迁民立陵制度被废除。
汉茂陵
西汉皇后的陵墓一般位于皇帝陵墓的东侧,故称“东花园”。 除了刘邦和吕后的坟墓建在同一墓地的特殊情况外,西汉的皇帝和皇后都各自建造了自己的陵园。
汉、班固在《西都赋》中说:“南望杜巴,北望五陵。” 汉文帝巴陵、宣帝都陵位于今咸阳城东南; 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这五座大陵,即昭帝平陵、武帝茂陵,位于今咸阳城北。 因此,这一地区也被称为“武陵源”。
“渭水桥边不见人,却有麒麟摩高坟,千古名骨已化为咸阳平原尘”。 这是晋代文学家赵秉文(1159-1232)路过武陵源时,面对众多的西汉古墓葬。 一首抒发情感而写成的诗。
武陵源还让小编想起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寺歌》最后两句“武陵无英雄墓,无花无酒可饮”。耕种田地。”
汉长陵
西汉帝王陵墓的修建是一项巨大的经常性开支。 秦始皇修建陵墓花费了多少资金无法估计,但西汉留下了一个惊人的统计,即朝廷年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皇帝陵墓。 汉武帝在位54年,建茂陵53年。 茂陵建设的最后几年,国家财政支出的二分之一都用于茂陵的建设。 除了建造费用之外,随葬品也多得无法容纳。 他不仅要拿走金银财宝,还要放入一百九种“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禽”,足以建立一个地下动物园。
西汉末年赤眉军打开茂陵献门后,数万士兵搬迁了数十天,陵墓中的随葬品却没有被搬走一半。 直到三百年后的西晋,陵墓中的所有珍珠和玉石都没有被盗走。 即使是号称最节俭的文帝陵,盗墓者依然能得到大量的珠宝。
继之之后,一大批王室成员、贵族、文武大臣、地主、商人也用自己的巨额财富经营着自己的地下乐园。 西汉这个拥有数千万人口、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帝国,动用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修建了大大小小的陵墓。
皇陵的修建如此艰辛,却也难逃劫掠和战乱。 西汉末年,赤眉军进入长安。 除文帝巴陵因传说所有陵墓均以土器陪葬而未遭破坏外,其他西汉帝陵均被盗掘。 东汉末年,董卓胁迫汉献帝南迁长安,“令吕布收诸帝陵、大臣墓中的宝物”。 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在长安城东南挖了巴、杜墓。 因此,今天人们看到西汉皇帝的陵墓时,陵墓依然高大雄伟,但地下的陵墓恐怕已经面目全非了。 不客气地说,无论这些帝王陵墓建造得多么豪华,无论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最终都逃不过历史的兴衰。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在刀剑、水、火、盗墓等各种灾难中被毁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